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基础理论  > 详细页面

特纳的仪式过程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特纳后期的研究侧重于比较研究,重点研究仪式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过渡阶段,他将范·盖内普的分离、过渡、组合改称为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阈限阶段是仪式过程中的核心所在,因为它处于结构交界处,是一种在两个稳定“状态”之间的转换。

  他详细论述了阈限阶段的象征主义特性:第一,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其间基本没有阈限前和阈限后的社会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些特征,该阶段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第二,在阈限期,受礼者进入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它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所有世俗社会中的种类和分类都不复存在,加入仪式的年轻人可能象征性的被看做无男女性别的或不男不女的,也可能被看做一个新生儿或死人;第三,特别强调仪式中长者的绝对权威,但是参加仪式的所有新人却是绝对平等关系,在世俗的社会结构中,在许多不同的地位、身份,有许多不同级别的上级与下属。在阈限期中,这种区别与等级消失了,长者对新人的权威式仪式和道德上的,被认为是表达出群体的共同利益,长者反应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观,能够传授秘密知识,这是阈限期阶段的关键。

  整个阈限过程具有三个要素:第一,圣事的交流(包括展品或所示之物,行为或所做之事,教诲或所说之话);第二,奇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常常是将文化分解成种种构成因子,然后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将它们任意组合);第三,培养共同的情感。

  在特纳看来,阈限期代表平等,而其前后的阶段则代表着不平等。他将阈限前后的阶段称为社会结构,它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体制,是一种有差别的体制,意味着等级制度和层层盘剥。阈限则被他称为人的特殊关系,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有特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出现在社会结构空白的地方,也是结构之间。他将社会结构与人的特殊关系对立,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这两者的二元对立构成的。最后,他指出,社会结构这一元的特征是:异质、不平等、有产、世俗、复杂、等级分明、高傲;人的特殊关系这一元的特征是:同质、平等、无产、宗教、简单、一视同仁、谦卑。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01.

  [3]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