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中国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回顾之九: 德昂族的恋爱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2020年12月16日 阅读量:

  编著按:2000年7月,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由这项调查研究引发了政府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具体政策,并连续制定多个五年专项发展规划,实施具体帮扶项目,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今年,这项调研活动已过去了20年。为了纪念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活动,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我们选编了项目组织者和参与者王铁志老师的部分文章,形成“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系列文章,为关心这项研究活动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在2000年至2002年,笔者作为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曾在云南省德昂族社区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在调研期间,先后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陇川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走访了40余个德昂族村寨,与德昂族群众同吃同住,入户访谈272人次,还做了198份问卷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德昂族社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调研期间参加了两户德昂族群众的婚礼,对德昂族的婚恋习俗及其变迁有了初步认识。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内容丰富,也特别富有情趣。本文对其中以“串姑娘”为特点的传统恋爱习俗做一简要介绍,提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一、轻吹葫芦丝串姑娘

  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极富浪漫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德昂族未婚青年恋爱自由,在过去,小姑娘和小伙子在15、16岁以后就可以加入青年组织 ¹ ,参加“串姑娘”活动。“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串门,在谈话或对歌过程中建立恋爱关系。“串姑娘”有集体组织的,也有单独活动的。

  集体“串姑娘”一般是在青年头的带领下,男女青年们在一起集体对歌,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和相互选择。这类活动通常在节日或婚礼时举行,这种场合来的青年人比较多,方便举行集体活动。平时举办的“串姑娘”活动,通常是由两个村寨的男女青年头约定时间和地点,届时参加的青年就早点收工,梳洗打扮穿上新衣到约定的寨子,双方青年聚在一起,通过对歌相识,进而建立友情。

  单独串姑娘的方式比较灵活,如果小伙子看上了哪位姑娘,就在夜幕降临后,踏着月色来到姑娘家的后门,轻吹葫芦笙或低声吟唱。姑娘闻声后,知道有小伙子来找她约会,不论认识与否,她都要点燃火塘,烧茶备水,梳妆打扮,迎接小伙子的到来。小伙子进门后,姑娘要为他奉上一杯香茶,然后两人坐在火塘边亲密交谈或对唱山歌。

  在德昂族的传统房屋内,姑娘住的房屋要设立专门的姑娘火塘,并在后面开有后门。后门是专门留给小伙子串姑娘的通道,按规矩外人进出主人家房屋要走前门而不能走后门,但小伙子串姑娘却要走后门而不能走前门,乱了规矩视为对主人的不敬。如果小伙子必须走前门从老人的前面经过,也要用毯子把头蒙起来,不要让他们知道是谁进来了。对于姑娘的父母来说,知道是谁来了也并不重要,只要有人来串姑娘,来的人越多他们越高兴。

  在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中,小伙子找对象都要通过自己串姑娘来实现,通过媒人介绍找对象对他们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串姑娘的形式也比较自由,在喝小酒(正式订婚)前,不论姑娘是否与别的小伙子有串姑娘的关系,别人都是可以串的。“我朋友串的姑娘我也可以串,我串的姑娘也可以让给我的朋友,自由竞争嘛”,有的小伙子如是说,由此可见他们在婚恋问题上的开放态度。

  但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规定是比较严格的。按传统习俗,串姑娘必须在姑娘的火塘边进行,不能拉着姑娘在街上乱串,如果拉着姑娘到田间地头,会被认为不正经。有些村寨规定小伙子在12点之前必须离开,不能在姑娘家过夜。还传说,如果鸡叫了小伙子还不离开,他就会变成哑巴。在火塘边,小伙子的举止要庄重、自尊,不能动手动脚。因为姑娘的火塘就设在父母的卧室边,这种卧室也就是用竹篾笆隔开一个空间,既不遮光也不隔音。串姑娘时,姑娘的父母就躺在隔壁房间,他们可以真的睡觉,为孩子们提供方便,也可以装着睡觉,监督姑娘与小伙子约会的整个过程。如果在对歌过程中姑娘一时没有词答不上来时,姑娘的姐姐、母亲等都可以姑娘的口气来帮唱。

  德昂族在“串姑娘”对歌所唱的山歌有一些固定的曲调,在什么场合就要唱什么调子,但歌词都是即兴编唱的。歌词内容既能委婉的表达双方的情感,交往的意向,也能考验双方的聪明智慧,还带有一些诙谐、娱乐的色彩。2002年调研时,我在三台山乡处冬瓜德昂族村寨采访了的一位46岁的退伍军人赵二,他初中毕业,在外见过世面,汉语也很好,他在谈恋爱时也唱了许多山歌,在火塘边他给我们演唱了几段。

  如初次见面时要唱爱调。一进门小伙子会唱:小妹妹呀/把你的火烧的旺一点,我相当的冷啊/把你的水桶填满一些,我相当渴呀/我跋山涉水为了你/跟你来说笑;

  这时小姑娘会答到:阿哥阿哥,你来了,我无话可说呀/我端出一碗水,带着泥一坨,你想不想喝哟?/阿哥阿哥,你爬山涉水来到我家,不知辛苦呀/我家屋檐矮,我家住在穷山沟/捧上一碗清凉水,阿哥你呀歇歇手(歇口气儿);

  接着小伙子会唱:阿妹阿妹我感谢你,给我一碗清凉水/水是井中拿,茶是茶山茶;

  小姑娘接着会送给小伙子嚼烟,这时她会唱:阿哥阿哥请嚼烟,烟是茅山茅,又苦又带涩/树浆(嚼烟用的树浆)树浆树浆一滴心(谐音比作人心),槟榔槟榔变变心/石山千山拿,石头化成粉(嚼烟用的熟石灰)/阿哥有心再来玩儿,如果无心你分手;

  分别时要唱离别调,小伙子如果满意,会唱:阿妹阿妹,你再见,下次我再来;小姑娘如果有意,她会唱:阿哥你坐车腰也酸,上山脚也疼,来到我这不容易。来到我这喝碗水吧,一碗清茶成敬意。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时,小伙子就会送给姑娘一包茶叶和一包糖。姑娘把这包茶叶(定情茶)挂在床头,就表示自己有了对象。之后,小伙子便把找对象的事情告诉家长和哥哥、姐姐,家长如果没有异议,就请能言善辩的亲戚和老人前去说媒。德昂族有句老话说:“姑娘爱着人了,不嫁给是不行的”,表明在婚姻问题上,家长会尊重女儿的选择。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女方家长不会马上同意这门婚事,认为那样会有损女儿的身份,因此在说媒的过程中,便会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进行搪塞。如媒人在闲谈中反复称道姑娘聪明能干,人长得俊美,纺织技术精良,会操持家务等等,而女方家长则会反复说,我的女儿年纪轻,不懂事,不会做人等等。当然这种推托要有艺术,要让对方觉得女方家长在考虑这门婚事,而不能真的把小伙子拒之门外。按照程序,媒人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去说亲,到了第三次女方家长才会同意把姑娘许配给对方,整个过程富有喜剧色彩。

  德昂族这种男女自由恋爱的串姑娘形式,与内地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买卖婚姻相比,不仅多了几分自由,而且还颇具艺术情趣。那种小伙子踏着月色,在竹楼边轻吹芦笙串姑娘的动人场景,轻柔缥缈,如诗如画,这些内地人在舞台上才能看得到的艺术形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德昂族那种吹芦笙对歌的谈恋爱方式,在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普遍存在。这种习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唐代樊绰的《蛮书》曾描写南诏的习俗说:“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然而,这种延续千年的婚恋习俗,如今在德昂族地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婚恋习俗的变迁

  目前,德昂族小伙子串姑娘谈恋爱的形式还基本保留着,但是开始串姑娘的年龄有所提高,如过去年满14、15岁,参加青年组织举行了成年礼就可以参加串姑娘活动了,如今开始串姑娘的年龄一般提高到18、19岁,小于这个年龄,姑娘的父母通常会对来访的小伙子说:“我家孩子小,你到别处去串吧”,这时小伙子会知趣地走开。这种改变也是为了适应贯彻婚姻法的需要。如今国家婚姻法规定,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满22岁,女满20岁,德昂族青年过早串姑娘就很难坚持到法定年龄才结婚。另外,16、17岁的小孩子还正在初中读书,学校为了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避免学生因谈恋爱而耽误学业,也经常劝阻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不能串姑娘。

  比较大的变化发生在唱山歌上。过去,唱山歌是串姑娘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姑娘,是单独活动还是集体活动,在串姑娘时都要一展歌喉,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所唱山歌的自编自唱,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生、爱情、友谊、历史、生产生活知识等等。因此唱歌过程也是青年男女比知识、比智慧,互相挑选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递和再创造的过程。许多流传千古、动人心弦的民歌,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然而在现在的串姑娘过程中,山歌唱得越来越少了。在四十左右岁的德昂人记忆中,他们串姑娘时还都对歌,所唱歌曲也都是德昂族民歌。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串姑娘时有的唱民族歌曲,有的也唱流行歌曲,有的干脆就不唱歌了。从下面这些访谈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串姑娘过去吹葫芦丝,现在不吹了,老一辈的除了吹葫芦丝外,也唱爱情歌曲。我们串姑娘有时唱歌,有时不唱。什么歌都唱,也唱流行歌曲。唱流行歌用汉语,有时也用德昂族语言唱民歌(访谈对象185;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帮外村寨;受访人:男,德昂族,20岁)。

  我们谈恋爱时不唱歌,也不吹葫芦丝。当时说上几句,喜欢就好上了(访谈对象204;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勐么村;受访人:女,26岁,红德昂)。

  我们串姑娘不吹葫芦丝拉,也不唱歌,也不披毯子,姑娘的父母也知道去的是谁(访谈对象224;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寨;受访人:男,19岁,德昂族)。

  过去德昂人举行婚礼都要对唱山歌。唱山歌从迎娶新娘开始,到了夜晚达到高潮。这种活动通常由青年头组织,不同村寨的男女围坐在篝火边,一边饮酒一边对唱山歌,歌声此起彼伏,往往通宵达旦,一直唱到天明。对歌一般以男的为一方,女的为一方,摆开阵势。所唱的山歌有的讲述德昂族历史,有的讲述爱情故事,有的取笑逗乐,形式活泼多样。如有时女方代表唱,你们(伙子家)的地方太小了,我们来了都放不下脚,一边唱一边集体跺脚,气氛十分热烈。这种场合也是青年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许多人就是通过对歌寻找到了意中人而喜结良缘。德昂族婚礼对歌的形式也为汉族人所称道,如在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的一个德昂族婚礼上,笔者曾经问一位外地来承包土地种甘蔗的汉族农民,德昂族婚礼与汉族婚礼有什么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德昂族婚礼上对唱山歌,从晚上唱到天明,汉族没有,这种形式很好,很有特色。

  但是现在,婚礼唱山歌的习俗虽然以某种形式保留着,但风光却大不如前了。如笔者在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勐丹村参加的两个德昂族婚礼,对歌的没有一个年轻人,只是一些5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在酒席之后围坐在一起,用低沉沙哑的歌喉唱着山歌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而年轻人则喝酒、打牌,吹牛,放迪斯科音乐,忙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了,甚至连陪着听歌的兴趣也没有。如果按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在当这些唱歌的老人去世后,在德昂族的婚礼上就没有人再唱山歌了。

  变化最大的是吹葫芦丝。过去,小伙子串姑娘是从吹葫芦丝开始的,会吹葫芦丝是合格的德昂族男子的一个标志。吹葫芦丝作为串姑娘时的必须程序,贯穿于串姑娘过程的始终。在串姑娘的不同阶段,吹的曲调也不相同,这里面的讲究,外人很难知晓。

  我们这儿一般吹三个调,第一个调子是叫醒姑娘,姑娘听到后起床打扮一番。这时如果姑娘睡着了,老人会叫醒她。如果姑娘有别的小伙子串,老人会说,对不起,她有事,你明天再来吧。第二个调子一吹,姑娘就开始生火塘了,之后小伙子可以进屋。姑娘的房子有专门的火塘,紧挨着老人房子,仅隔着竹篱笆墙,说什么老人都听得到,有时姑娘答不上来,老人还帮着说呢。谈完后,告别时吹第三曲,表示感谢或明天再来。这三首葫芦丝曲调不一样,可以分别叫做“起床曲”、“生火曲”、“再见曲”(访谈191;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村;受访人:男,42岁,德昂族)。

  如果不吹葫芦丝就串姑娘,那是不符合传统的串姑娘程序的,不仅姑娘串不成,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串姑娘一般在晚上9点到10点钟,要吹葫芦丝,不吹不行。另外还要披上毯子,遮住面孔,进屋时不能让女方的父母发现你是谁,以表示礼貌(访谈223;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寨;受访人:男,德昂族,49岁)。

  在70年代串姑娘如果不会吹葫芦丝,要找人帮着吹,如果不吹就敲门,老人会甩火柴头,表示不欢迎小伙子来(访谈191;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三社;受访人:42岁,男,花德昂)。

  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葫芦丝吹得好的人才是个好小伙子,那种不会吹葫芦丝的人,是不受丈人欢迎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传统观念有了动摇。开始是那些不安分的小伙子在串姑娘时,不会吹葫芦丝便想办法“作弊”,在处东瓜村,一位从小在外地当兵的德昂族中年男子对笔者如是说:

  我1988年结婚,因为出去得早,不会唱歌和吹葫芦丝。谈恋爱时不会吹葫芦丝,就让别人吹,用录音机录好音,在外面先放两部曲子,姑娘听到了,召进屋里,临走时在放第三部曲子。我与姑娘平时很熟悉,她知道我不会吹,也理解我。这样假装吹一下,是想让她父母知道,我这个女婿是合格的(访谈190,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村,花德昂,38岁)。

  在勐丹行政村,一位德昂族妇女也向笔者介绍她的男朋友(现在的丈夫)在串姑娘时偷工减料没有吹葫芦丝的经历:

  我1989年结婚,父母家住在勐嘎香菜塘。当时别人还吹葫芦丝,我丈夫虽然会吹,但是不吹就直接找我了。我父亲也不在乎会不会吹,就说一句路太远啦,不用吹了。(访谈201;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勐丹行政村;受访人:女,德昂族)。

  有的小伙子在见姑娘第一面时雇别人为他在外面吹葫芦丝,等姑娘打开门后,小伙子进门,雇的人才离开。姑娘的父母即便看出是在作假,也佯装不知。那时没有这种形式不行,即便有人不会吹也要表面敷衍一下。

  但是到了现在,吹葫芦丝串姑娘的情况几乎在德昂族社会中消失。除了在处东瓜这样教规较严,民族传统保留比较浓厚的地区,还有部分人在串姑娘时仍然坚持吹葫芦丝,在绝大部分地区,德昂族青年串姑娘已经不吹葫芦丝了。

  我是1983年结婚的。那时谈恋爱还吹葫芦丝,一开始小伙子在外面吹,是谁在吹我们并不知道,听到吹葫芦丝,姑娘们就开始打扮,请小伙子进来,坐在火塘旁边。吹几首的都有。我们这里在1985年左右就不吹了,主要是小伙子不会吹了,但串姑娘时不唱流行歌曲(访谈193;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勐丹村;受访人:女,44岁,德昂族)。

  我是1988年结婚的,那时谈恋爱还吹葫芦丝。但是这里到了1992年以后就没有人吹了(访谈233;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寨子;受访人:女,德昂族,32岁)。

  我们谈恋爱与汉族一样了,约姑娘出去玩,不像上一辈那样坐火塘,吹葫芦丝,唱山歌(访谈267;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勐丹寨子,男,22岁,新婚,德昂族。)

  以上材料反映的三台山德昂族地区的情况。在德昂族聚居的潞西市其他乡镇和耿马、镇康等地,通过户访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我1974年结婚,那时串姑娘还吹葫芦丝。我虽然会吹葫芦丝,但是不会整(做葫芦丝),现在葫芦丝不吹了,琴也不弹了。现在小伙子串姑娘不吹葫芦丝了。过去吹葫芦丝的要蒙着毯子,从小门进,如果不吹葫芦丝,则从大门进,要给老人点烟(访谈272:潞西市中山乡小街德昂族村寨)。

  现在不串姑娘,也不唱山歌。没有青年头,也没有人吹葫芦丝,看不到电视,平时没有是事情就打牌、赌钱(访谈166:地点: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河外乡班辛办事处千家寨,德昂族)。

  唱山歌谈恋爱是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富有情趣的婚恋习俗,但是现在失去这种优良传统的不仅仅是德昂族,在景颇族、傣族等这些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

  “男女谈恋爱过去唱山歌,大体在80年代前还唱,现在都不唱了。”(访谈250: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景颇族)

  为什么德昂族社会延续千年的吹葫芦丝、唱山歌串姑娘的风俗习惯现在出现了传承断裂?在什么时候出现了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一些德昂族干部群众。有的受访者如是说:

  我们这里在1992年以前谈恋爱还吹葫芦丝,以后就不吹了。主要是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革了,觉得吹葫芦丝很单调。年轻人现在见的世面广了,平时男女交往也多,通过正常交往男女就可以确立恋爱关系,不需要吹葫芦丝也不需要唱歌了。即便是小伙子到外村串姑娘互不相识也不需要唱歌了(访谈248;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受访人:副村长,德昂族,40岁)。

  从所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中,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如下判断:德昂族的吹葫芦丝、唱山歌串姑娘的习俗,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基本完整地保留着(在“文革”中,曾把唱山歌当作低级下流的“四旧”加以破除,但在80年代初又都恢复了)。在80年代后期,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有些不会吹的人找人来顶替,以此取得女方家长的认可,那时在形式上还是完整地存在的。1992年以后,虽然唱山歌的形式还有一半保留着(在唱歌中也混杂了唱通俗歌曲的因素),但吹葫芦丝的形式在德昂族分布的各个地区基本不存在了。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轻吹葫芦丝串姑娘的习俗在德昂人的婚恋习俗中急剧消失,这种变化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三、应对变迁的思考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时代使然。因为在1992年以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即便是地处边远的德昂族山区,也概莫能外。市场经济讲究效率,讲究竞争,讲究新的科技知识,这些自然对德昂族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德昂族地区的地方文献和干部的谈话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念,“破除那种会吹葫芦丝就是好小伙子的落后观念”。这种负面评价对德昂族的吹葫芦丝技艺传承必然带来影响,既然这种传统技艺在现行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变得一文不值,那么还有谁愿意花功夫去学它呢?于是,人们都忙着去挣钱,以求尽快摆脱目前的贫困状态,在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价值取向面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只好丢在一边了。

  另外很重要的是,德昂族的社会在逐步开放,人们日常交往的机会多了,有的人通过平常接触就能建立恋爱关系,不一定经过吹葫芦丝串姑娘这一过去必不可少的程序。还有,过去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那些为数不多的诸如婚礼、节日等庆典活动,对年轻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娱乐机会。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青年人可以随时聚在一起看电视、听磁带、放音碟,唱kalaok,跳交际舞等等,传统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没有过去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再有,年轻人思想活泼,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诸如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舞等等,在广播电视中,他们耳濡目染的也都是这些东西,因此他们的艺术欣赏趣味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如有的人认为,民歌比较单调,不好听,还要自己编词,比较麻烦,不如唱流行歌曲那么新潮和省事。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可能是丢掉了民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因为民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在实际生活中创作出来的,是源于生活,有感而发,不是在创作室里憋出来的无病呻吟的东西。如果在偏僻的山村,普通百姓都跟着kalaok学唱别人唱过的歌曲,他们不再通过平常的串姑娘以及举办婚礼、节日等仪式性活动创作新的民歌,民歌的生命力也就终结了。

  对于德昂族来说,串姑娘不吹葫芦丝,所带来的不仅是婚恋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失去吹葫芦丝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目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吹葫芦丝对德昂族青年是串姑娘的敲门砖,是允许进入姑娘房门的入场券。学习吹葫芦丝是德昂族青年男子的必备功课,因此,对于一些没有音乐爱好的人来说,一旦谈恋爱成功,把媳妇娶进门,葫芦丝对他便失去了意义。以至于有的人一旦结婚,就把葫芦丝送给别人,荒疏几年后就吹不成调子了。所以,在德昂族社会,吹过葫芦丝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把它吹好,能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没有几个人。

  我是在当兵之前串的姑娘,那年我 20多岁,她才16岁。结婚以后,就把葫芦丝送给别人。一般都这样,也有人喜欢吹,就留下来用作娱乐(访谈223: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寨;受访人:男,德昂族,49岁)。

  我串姑娘时还吹葫芦丝,找到媳妇后就不吹了,现在都忘了,不会吹了(访谈196;地点:三台山德昂族乡勐丹村;受访人:男,43岁,德昂族)。

  由于串姑娘不吹葫芦丝,在德昂族中会吹葫芦丝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在镇康,有的德昂族村寨举行婚礼,按传统在婚礼上要吹葫芦丝,由于在本村内都找不到一个会吹葫芦丝的人,他们要到外寨子花钱雇人来吹。在德昂族社会,如果吹葫芦丝的技艺都荒疏到了这种程度,吹葫芦丝在德昂族中失传就为期不远了。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2004年举办的首届民歌大奖赛,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民歌的风采和魅力。女主持人当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她说:我们的传统,有时在不经意中就被遗忘了。得确,像德昂族吹葫芦丝串姑娘的传统习俗,在不经意中就被丢失得差不多无影无踪了。因此,保护德昂族传统文化问题应该提到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首先,在舆论上要正确引导。回顾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无奈的现象,我们的优秀传统习俗,就是丢失在一次次对传统的盲目批判之中的。就拿前面提到的破除“能吹葫芦笙的是好小伙”的传统观念来说,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不会吹的葫芦丝的就是好小伙子或者会吹葫芦丝的就不一定是好小伙子吗?就前面提到的说法而言,提倡者的本意是在强调德昂族要增强发展经济的意识,但是这种对传统的盲目批判却对传统文化继承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实际上,吹好葫芦丝与发展经济不一定是互不相容的,相反,有时也可能互相促进。因此在理论上一定要破除保持传统文化就会妨碍民族发展的错误观念。其次,通过政府引导、扶持等方式,在德昂族生活中恢复对唱山歌,吹葫芦丝等形式,以保存德昂族传统民族婚俗中的优秀成分。再次,培养吹奏葫芦丝的民间艺术人才,使传统乐器成为娱乐工具,走向日常生活,走向舞台。因此,对传统的葫芦丝应该改造,提高其艺术表现力。传统的葫芦丝声音很低,如同窃窃私语,我想这可能是专门为串姑娘而设计的。这样的声音保证在一家姑娘门后吹,只有这一家的姑娘能听得到而邻居家不会误会。如果声音响亮,一人吹笙全寨子皆知,一到夜晚,芦笙此起彼伏,不知是吹给哪家姑娘听的,岂不乱了套。但要把它作为人们平日的娱乐工具或在舞台上演奏的乐器,传统的葫芦丝现场感染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应该改进,如改善音质和音色等等。蒙古族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先生曾经改革了传统的马头琴,使其声音更响亮,表现力更丰富了,可以借鉴这种办法对传统葫芦丝做些改革。

  注:本文发表于云南《今日民族》,2006年第7期。原文名为《德昂族婚恋习俗的变迁》,这次选编由作者做了部分文字修订和补充。

作者:王铁志

1.一种类似“同龄群体”的传统社会组织,有老组、青年组之分。负责组织同龄人的一些活动。青年组通常选出一男一女青年头目,男的叫“胡牟”,女的叫“胡绍”,他们除组织“串姑娘”等青年交际活动外,也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