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中国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回顾之十一: 德昂族的宗教信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2020年12月23日 阅读量:

  编著按:2000年7月,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由这项调查研究引发了政府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具体政策,并连续制定多个五年专项发展规划,实施具体帮扶项目,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今年,这项调研活动已过去了20年。为了纪念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活动,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我们选编了项目组织者和参与者王铁志老师的部分文章,形成“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系列文章,为关心这项研究活动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认为有三种东西可以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系统地制造工具、运用抽象的语言以及宗教信仰 ¹ 。因此宗教研究对于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德昂族与当地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一样,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也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德昂族村寨中,“村村有奘房,家家有佛堂”,群众信仰宗教非常普遍,宗教文化和宗教意识深深地渗透在德昂族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因此研究德昂族文化离不开研究宗教。宗教信仰基本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但其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如宗教建筑属于实体文化,宗教组织、制度、仪式等又可以化为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的范畴,而宗教理论、宗教观念等又是高度抽象或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精神文化。德昂族的宗教信仰是其精神文化最有特点的内容,也是人们进入德昂族村寨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本文将其视为与民居、服饰、饮食相类似的显性文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在此对其一般表现形式及存在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原始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² 是原始文化的母体,也是宗教的先基。 ³ 原始宗教包括巫术、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山石水火崇拜等等。在佛教传入前,德昂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古代濮人“不信佛教,惟信巫鬼”。德昂族的先民认为,自然界的演化、五谷收成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都受到精灵、鬼魂的主宰,为了避凶求吉,必须对鬼魂进行祭祀和祈祷。德昂族信奉佛教后,仍然尊崇原始宗教。近代以来,尽管原始宗教信仰不断被批判为“封建迷信”,但至今在德昂族生活仍存在一定的影响。

  宗教产生于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恩格斯曾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⁴ 原始先民把周围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但是由于原始先民所处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不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因此他们崇拜的神灵就有各民族的个性 ⁵ 。德昂族是居住在半山地区的农业民族,对谷物收成和森林资源利用有高度依赖,因此在其原始宗教中至今保存对大青树的崇拜和祭祀谷娘活动。

枝繁叶茂的大青树

  德昂族村寨的大青树被视为神树,只能栽种,不能砍伐,而且要对其举行祭祀活动。对植物的崇拜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但是德昂人对这一习俗的来历赋予了宗教色彩。据民间传说,相传佛爷从天上下来传教,是先落在大青树上然后才来到人间的。因此德昂族不仅到奘房拜佛,也崇拜大青树,认为村寨中的一切事情要靠大青树保佑。每年傣历3月15,全村男女老幼要参加祭祀大青树活动。

靠在大青树上的祭祀用品“木解”

  祭祀大青树的做法是每家每户选择一根“丫”形小树枝,剥去树皮,露出白洁的树干,然后用红、黄、黑、白等颜色的细线缠绕,靠在大青树上,同时供奉一些糯米粑粑和红糖块等。他们相信,这些小树杈可作为长矛,护卫大青树不受侵犯,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宁。人们外出或家里有人生病,也要祭祀大青树。老人有病或者悼念死者,要扎“木解”,先在奘房念经拜佛,然后将“木解”供奉在大青树上。

  德昂族祭祀谷娘的目的主要为求得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居住附近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也都有此习俗。传说释迦牟尼曾和谷娘就谁的权力大发生过争执,谷娘一气之下在人们做“大摆”时走了,人们没有饭吃怎么能礼佛呢,于是大佛追赶到天边把谷娘追回来,从此人们重视祭祀谷娘。这一传说反映了德昂族重视农业的传统以及佛教传入后与原始宗教相互冲突和走向融合的过程。 ⁶ 

祭祀谷娘

  祭祀谷娘的活动在播种、薅草和收割时举行三次。镇康等地的德昂族在播种时妇女在田间举行呼唤谷娘回来的仪式。三台山乡德昂族在吃新谷登场时,要把村寨中的老人请来尝新米,同时用竹子扎制小佛龛,在佛龛里摆上新米和经书,请奘房的先生念经,举行祭祀谷娘活动。祭祀谷娘由一家一户单独举行,有的多年举行一次,何时举行视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定。

  在德昂族群众中,村寨意识比较强烈。这或许与德昂族聚族而居在长期与外界的交往和冲突中产生了村寨集体安全意识有关。反映在宗教观念上,与汉族不同的是不祭祀祖先也不扫坟 ⁷ ,但是祭祀寨神。祭祀的对象有寨门、寨心桩、寨神等等。

  所谓寨门就是在村寨的入口处用三根木头搭起一个类似门框一样的简易建筑,这是人与鬼的分界处,寨门上插着一对木刀和两面小纸幡旗,以借助其力量抵御进入村寨伤害人畜,对于已经进入村寨的鬼则将其去赶出去。在村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也有人把守寨门,以防外人进入。建立寨门一般在“进洼”或“出洼”时举行,一般每年更换一次。

镇康县德昂族村寨的简易寨门

  寨心桩也称“乌曼”,汉语也称为“沙堆”,是最初建寨子时埋下的,代表本寨子祖先。寨心桩高约2米,底部用竹篱笆围起并填上约1米高的沙土,篱笆向上逐级收缩,呈宝塔锥形状。一般建在奘房前面,每年播种前要更换和祭祀寨心。

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寨心桩

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的寨心石

  在祭祀寨心之前,要由两名未婚男青年人装扮魔鬼,后面跟着几个挂沙袋的青年,边跳边喊:“打死恶鬼!”并挨家挨户进行敲打,象征将鬼驱除。之后佛爷念驱鬼经,然后封门,认为这样做了,可以把鬼隔在寨子外,保证全村平安。过去平日寨子内有结婚、离婚、举办丧事等活动,也要出钱请先生祭祀寨心。

  “寨神”一般建在村寨入口处,也是建寨初确立的,是埋在地下并露出地表的一块石头。与寨心不同的是,寨神似乎具有更大的魔力,祭祀活动更为复杂,据说如果冒犯了寨神,就要交厄运,骑马就会摔断腿,因此一般人没有先生陪伴不敢贸然前去。此外,在搬进新房前,还要祭祀房神。

三台山乡勐丹寨子的寨神

潞西市中山乡小街用水泥修起的“现代”寨神

  大凡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都有鬼的观念。他们相信生老病死都是鬼在作祟,因此过去有人生病,并举行驱鬼活动。一些寺庙里的先生也扮演巫师的角色,在念经拜佛的同时也给群众相面打卦,拴线驱鬼,同时也给一些中草药。可能是心灵慰籍的以及中草药的作用,有些病也能看好。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信鬼,但是一些老年人生病在看医生的同时,也请先生栓线驱鬼。2002年,笔者在三台山两个德昂族村寨197户的问卷调查资料显示,这两个村寨有134户人家(占总户数的68%)举办念鬼活动,念鬼的目的,其中悼念亡灵的占37%,生病的占62%,求签打卦的占0.6%。在举办念鬼活动的人家中,平均每户一年的念鬼经费支出为27元钱。

操持祭祀谷娘活动的“先生”

二、佛教信仰

  德昂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⁸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从印度经斯里兰卡、缅甸传至云南的。关于传入云南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最早在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16世纪以后获得了大的发展;传入德宏地区是在13世纪晚期,传入临沧是15世纪晚期 ⁹ 。德宏和临沧是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德昂族信仰佛教是在佛教传入这些地区以后的事情。关于上座部佛教于13世纪晚期传入德宏地区的证据主要有四:一是元朝时期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旅游(公元1275~1292)时所写的《马可·波罗》对金齿政权的记载:“金齿无佛像亦无庙宇,惟崇拜其族之元祖”。金齿强盛时,其疆域“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界其西”,“沱江州(今越南北部)地接金齿”。德昂族先民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二是明初李思聪、钱古训的《百夷传》曾记载麓川政权的首府(今德宏州瑞丽市境内)的百夷风俗也是“不祀先,不奉佛,亦无僧道”。三是明代布政使事张紞的《具足禅院记》云:“西南诸种、曰僰、曰爨、曰僚、曰夷……又不可悉记,独僰人事佛,余种皆不之信”。这说明公元13世纪他们还没有信仰佛教。可见当时除了僰人(白族先民)信佛佛教外,其他民族是不信佛的。四是据德宏州瑞丽县所藏的佛经记载,姐勒塔建造迄今约有700年历史,即该塔建于13世纪晚期,证明当时佛教在德宏地区已开始传播。另据傣文史料记载, 明朝平定麓川之后,芒市第一任土司刀放革始建“奘弄”(大佛寺),因明正统八年(1443年)刀放革被授予长官司职,推算其建寺时间在15世纪中期,当时不仅有较多的人信教,而且佛教爷得到土司的推崇。16世纪以后,德宏及其附近地区佛教已极其兴盛了,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西南夷风土记》曾记载,“俗尚佛教,寺塔遍村落,且极壮丽。自缅甸以下,凡有疾病祝佛,以僧代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周裕随军从征缅甸,由龙陵入芒市,经遮放至木邦,所作《从征缅甸日记》记载,沿途“崇尚佛教,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缅(佛)寺、浮图(塔),上悬白纸幡竿。”因此,佛教传入德宏地区大约在13世纪晚期,被普遍信仰并兴盛起来大约是15世纪以后的事情。

潞西市三台山乡南虎寨德昂族佛寺

陇川县户弄办事处德昂族佛寺

  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奉的教义与大乘佛教基本一致,都讲“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但是两者也有差异的地方。如在理论上,上座部佛教持“我空法有”的观点,不承认主体的实在性。大乘佛教则主张“法我空”,认为一切皆无自性,皆空。上座部佛教以修习“四谛”等途径,达到阿罗汉这一理想的最高境界,主张自我解脱(自渡)以达到“涅槃”的寂境;而大乘佛教则以达到成佛为最高果位,宣扬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自渡渡他)。在实践上,上座部佛教把释迦牟尼奉为实在的教主或传教师,不承认其他佛和菩萨存在,因此在佛寺里一般只供释迦牟尼像;而大乘佛教主张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和菩萨,在寺庙里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等众多佛像 ¹⁰。

德昂族佛寺内的佛像

  另外,南传上座部佛教注重禅定,保持早期某些戒律,如僧侣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使用巴利文佛经等。在日常宗教生活中,主张男子一生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以此摆脱由家庭产生的烦恼以实践戒律,这些与大乘佛教都有所不同。

  从缅甸传入云南的上座部佛教分为润、摆奘(也称摆满)、多列和左抵四派,德昂族对这四个派别都有信奉。大体来说,生活畹町市芒棒的德昂人信奉“润”派;保山市大中寨等地的德昂族以及潞西市勐嘎乡茶叶箐寨子,三台山乡早外寨子、马脖子寨子的德昂族属于“摆奘”派;潞西市其它德昂族村寨以及梁河二古城,盈江的松山,瑞丽的雷门、贺兰卯等村寨的德昂族信奉“多列”派;居住在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的德昂族信奉“左抵”派 ¹¹。

佛寺外面的幡杆

  从三台山的情况看,德昂族信奉“多列”派的比较多,如三台山的德昂族村寨共有14个奘房(每个村寨一所),其中只有3所属于“摆奘”派,其余11所都属于“多列”派。过去教派之间互相排斥,如“左抵”派的不允许其他派别的人居于本寨。现在,各教派的群众和睦相处,有的随住持长老的更替也改换教派,也有一个村寨同时存在两个教派的。

德昂族村寨的拜佛活动

  上述各教派遵守的教义和戒律基本相同。凡居家信徒应该遵守“五戒”或“八戒” ¹²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是在“五戒”基础上再加上不睡高大华丽床,不观歌舞戏,过午不食。僧侣必须遵守十戒,即在“八戒”基础上再加上不涂脂粉不打扮,不蓄金银钱财。高级僧侣遵守的戒律有227条,称为“俱足戒”。随着社会发展,有些戒律已日渐松弛,但对德昂族社会的道德行为仍然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礼佛用品

  由于各派对教理、教义和戒律的理解不同,执行戒律的宽严程度有所差异。其中摆奘的教规最为宽松,允许僧人吸烟、喝酒、吃肉、骑马,一天可以吃三顿饭,可以饲养猪鸡,可以进百姓家。老百姓也可以杀生,因此该派的信徒和僧侣也比较多。润派的教规相对宽松,僧侣和村民接触频繁,剃度和还俗比较自由,僧侣可以养马,经商、蓄积个人财产。多列派戒律相对严厉,寺内不能饲养家禽家畜,但可以饲养公鸡报晓。规定僧侣不能睡高床,座垫不用棉絮,不沾染金钱,不饮酒,不吸烟,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两顿饭),不杀生,见杀不吃,但是可以吃肉。只要把肉说成菜,如把吃鸡蛋叫做“吃白茄子”,吃鱼叫做“吃扁豆”,吃猪肉叫做“吃冬瓜”等,僧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了。他们认为,杀生的是别人,罪过不在自己。左抵派的戒律最严,规定除耕牛外,不得饲养牲畜和家禽,禁狩猎和捕鱼,野兽严重危害庄稼只能将其赶走,蚊虫叮咬也只能把它驱赶开。佛寺建在偏僻处,僧侣不能饮酒吸烟,更不能吃肉,睡觉不用被褥,出行不乘车骑马,不能随意进入民家,不能与姑娘说话,信徒也不能随意进入佛寺。

  德昂族的宗教信仰与傣族相同,乡邻村寨的宗教活动经常在一起举行。由于德昂族佛寺的经书用傣文书写,傣族经济实力雄厚,信徒和僧侣为数众多,寺庙又建得富丽堂皇,因此在宗教方面,傣族对德昂族的影响更大一些。但在历史上,德昂族的宗教对傣族也有影响。如左抵派是从缅甸传播过来的,据傣族民间传说,创立者是一位曾经不守清规的年轻和尚,他在深山老林里苦修若干年,心中大悟。有一天,一位狩猎的德昂人见一和尚端坐在悬崖上,野兽过其前不加伤害,德昂人射三箭而不中,于是大惊失色,把和尚请下山来传教。故江应樑先生认为,左抵一派最初是传播于德昂人寨子的 ¹³ 。该派在芒市坝区曾兴盛一时,但戒律极严,后来失去群众支持,此派长老迁往缅甸雷根,后至勐敏,目前缅甸的德昂族仍有许多人信奉这个教派。

  在德昂族分布的地区,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多元状态。如三台山乡附近的汉族村寨仍保持祖先崇拜,信仰大乘佛教,在汉族人家里都供奉“天地君亲师”字样的祖先牌位。汉族人的宗教活动仍在本民族寺庙内进行,如小的宗教活动在本村庙房举行,大的宗教活动就要到附近的汉族寺庙举办。同一宗族的人有时还跨地区举行上坟祭祖活动。在三台山兴隆寨(汉族村寨),一位老先生对笔者说:

  我们不去傣族、德昂族的奘房拜佛。如果他们请有时也去。我们寨子建有庙房,每年大年三十要去供一个猪头。农历5月28日,全寨子的人都要去庙房拜一下,大家在一起吃一顿饭。老人们如果要拜佛,就到勐嘎的观音寺,这个观音寺是清朝建的,离这里有18公里路,要走三个小时才能到达(访谈240;地点:兴隆寨人;访谈对象:男,汉族)。

汉族家里的祖先排位

  在附近的景颇族村寨,人们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鬼神。景颇族的巫师称为“董萨”,汉语成为魔头。过去,人们认为日月星辰、鸟兽虫鱼、巨石怪树都有灵力,能给人带来祸福。为了避免鬼神作祟,凡播种、收获、婚丧、疾病、战争、械斗等都要请“董萨”来念鬼。景颇族老人去世后,也要举行“送魂”回老家的祭祀活动。除了信奉鬼神外,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在村寨内建有教堂。德宏地区的基督教是1894年由美籍牧师高曼从傈僳族中开始传播的。早在1887年,基督教浸礼会就在缅甸的克钦族地区开办教会,后来在勐嘎、东山等地传教,并在遮放东山弄丘教授景颇文。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试图向傣族、德昂族地区传教,由于他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而未成功。

三、宗教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德昂族群众的生活产生多方面影响。首先,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它还与德昂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连。就德昂族寺庙经常念的经书而言,其内容就包括佛教戒律、佛本生的故事、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神话故事等等,其中有大量劝人行善和如何做人的道理。宗教的一些内容为德昂族提供了日常生活必须遵循的古老规则,那些反复重复的宗教仪式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如笔者在勐丹观看的一次在进洼期间举行的清晨拜佛活动,其中有一个滴水发誓仪式很能说明问题,其做法是几位先生带领大家念佛教“八戒”,每念一句,就将瓶中的清水洒一点在地上,同时发誓说:“如果我说假话,佛爷会惩罚我”。佛教戒律对德昂人的日常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佛教影响,德昂族为人善良,村寨内秩序井然,很少发生恶性案件。但另一方面,佛教对社会问题的解释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人生苦难的诸种原因归因于人的各种身心活动和对教义的无知,把人的理想追求机寄托于来世,回避了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固然能够起到给遭受压迫的人民慰籍心灵的作用,但也消磨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德昂族群众普遍保守、胆小,与世无争,不敢到外面闯荡,在宗教影响下塑造的这种性格对民族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宗教节日也演变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如进洼(入雨安居)、出洼(出雨安居)、烧白柴、泼水节活动都已成为德昂族的传统习俗。其中过泼水节与傣族安排在一起,并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

拜佛的德昂族妇女

  德昂族信仰佛教的程度比原来大大降低,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有利于民族发展的好现象。如过去男孩子在成年前要到奘房过一段时间出家人的生活,现在德昂族群众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送孩子当小和尚的做法已基本消失。即便是成年人,信教的方式也有

  所改变,在40岁以前,男人一般不进奘房,拜佛的大多是中年妇女和老年人。而且拜佛的次数也大大降低,平日人们很少拜佛,在进洼期间,一般一个星期拜一至三次。我们2000年在勐丹看到的拜佛活动,参加者有6位老年男子和16位中老年妇女,年轻人都忙着在地里干活,没有人参加宗教活动。

三台山已故佛爷吾伊皆雅

  奘房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施舍。僧侣的早饭由村民轮流送,午饭和晚饭由僧侣用化缘来的米自己做着吃。处东瓜的佛爷一日三餐有全寨子的人家轮流送饭,由于寨子大,一家一个多月才能轮到一次,算不上有多大的负担。平日群众拜佛,送给寺庙的贡献也非常少,我们观察,一般在贡盘内装上一朵小鲜花,一付纸幡旗,一小把米花,有的带上一条黄瓜,一把米。过去德昂族虔诚拜佛,在传统观念中要把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用来赕佛,认为赕得越多越有面子。但现在观念有很大改变。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三台山乡帮外寨子仅泼水节、进洼、出洼、赶摆、给佛爷送饭等五项,每年要耗费农民年收入的25%左右 ¹⁴。笔者在2002年在帮外和处东瓜调查,其中泼水节、进洼、赶摆三项宗教性支出每户少的4元,多的2000元,平均每户一年大约花费160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3%左右。宗教支出比较大的项目是赶摆,即举办塑佛像、修奘房等佛事活动时向群众集资,少的三至五元,多的一、二百元。

  平常一个月去两次奘房。在进洼期间,大体一个月去6天,到佛寺要读佛经,买上一点便宜的供品,帮外有1个奘房,有两个和尚,和尚由每家轮流供应饭吃。一般一年有一次大的赶摆(大的佛事),每人凑1到3元钱,比如买点黄豆做点豆腐,请老人参加,在念经以后聚餐等等(访谈060;地点:三台山乡帮外村;访谈对象:男,德昂族)。

  佛爷的收入主要靠给别人抄写经文。德昂族习俗,一般人在家里都设佛堂,但是不供佛像,而是供奉经书,因此佛爷抄写经文也有一定收入。另外,德昂族办丧事时请佛爷念经给死人超度,一次付给几十元不等。由于德昂族地区没有摆脱贫困状态,加上群众信奉佛教的热情降低,因此德昂族佛寺的僧侣日子过得比较窘迫。许多佛寺养不起和尚,专业僧侣后继乏人的问题非常突出。

  佛爷去世,修奘房,修公墓,搭佛像等,叫“赶摆”,根据需要临时摊派,不一定每年都有。去年佛爷去世按规定要求每人出4元钱,但没有凑齐,许多人出不起。外寨子一个支系、一个教派的来串亲戚叫“赶多”,“赶多”,每年都有,一般出洼后举行,不需要凑钱,设功德,出多少自愿(访谈183;三台山乡帮外寨;访谈对象:男,德昂族)。

  德昂族每个寨子都有固定的奘房,有民间先生,但是没有和尚。有的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从外面请和尚,因为寨子穷,养不起专门的和尚。平时进奘房的主要是老年人(访谈122;地点:勐嘎镇;访谈对象:男,德昂族)

  硝长沟有缅寺,白岩没有。过去有和尚,因为养不起和尚跑掉了(访谈155;地点:镇康县南伞镇白岩办事处;访谈对象:男,德昂族)。

  如1985年潞西县有22个德昂族村寨,每个村寨都建筑一所寺院,并有僧侣住持寺庙。当时仅有帮外、处东瓜、冷水沟、早外、勐莫五个奘房都各有一位佛爷,帮外和处东瓜寺院共有5个小和尚,其他个村寨的寺庙尚无僧侣住持,而是由该寨推选一位“安长”(汉语称先生)或懂得傣文经典的“布占”管理佛寺的一切宗教事宜 ¹⁵。1990年,潞西县的德昂族奘房僧侣人数虽然减少,但仍有比丘4人,沙尼15人。

  笔者在2000年调查时,三台山还有一个74岁的佛爷,叫吾伊皆雅,是上一届潞西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这是三台山德昂族奘房中惟一的佛爷,他当时带了两个徒弟。但2002年笔者再去时,老先生已经去世了。三台山只有处东瓜有一位从缅甸学佛教回来的年轻二佛爷,属于专业僧侣,其他寺庙只有帮外的有两个小和尚(有一个是从缅甸来的),其他奘房都没有和尚,有的奘房连先生也没有,举办大的活动时要从外面请和尚。

三台山乡帮外寨佛塔

  在潞西市的其他乡镇,德昂族奘房大体都是这种情况。处东瓜奘房的那位二佛爷是否准备晋升大佛爷他本人还没有拿定主意,因为二佛爷可以还俗,一旦晋升大佛爷就只能终生为僧了。现在,德昂族村寨的奘房主要由年纪大的老人(人们称为先生)来住持,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德昂族村寨奘房的宗教人员培训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王铁志

1.转引自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
2.有学者认为称为“原生性宗教”更准确一些。参见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04页,2001年。
3.杨学政:《原始宗教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页,1991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四卷第250页,1997年。
5.参见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726~738页,1992年。
6.俞茹:《德昂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70页,1999年。
7.德昂族家庭不供祖先牌位。父母亡故后,不留坟头,也不祭扫坟墓。反映出德昂族敬祖的观念比较淡薄。但相对而言,村寨的意识却较强烈。
8.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100年左右,印度原始佛教统一教分裂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基本派别。随后这两部进一步分裂,出现了佛教大乘派。大乘派声称其教旨在于“普渡众生”,而把主张“自渡”(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即只能运载少数人至“苦海”之彼岸。小乘佛教则声称自己始终坚持佛陀之教义,称上座部。
9. 颜思久著:《云南宗教概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第12页,1991年。
10.颜思久著:《云南宗教概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第15页,1991年。
11.桑耀华主编:《德昂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48页,1999年。
12.关于德昂族信徒所遵守“八戒”的内容,杨毓骧《德宏州德昂族小乘佛教调查》记载为:不偷盗,不欺骗,不侮辱妇女,不伤害人命,不喝酒,不杀生,不打、骂人,不抽鸦片。载云南编辑组:《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66页,1987年。
13.参见江应樑:《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545页,1983年。
14.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18页,1987年。
15.参见杨毓骧《德宏州德昂族小乘佛教调查》,载云南编辑组:《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61页,1987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