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大美村寨 > 省份 > 四川  > 详细页面

迤沙拉 有江南风韵的彝族山村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佚名 2018年06月20日 阅读量:

  在攀西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壮丽图景上,自北而南的西南大驿道与自西向东的金沙江交汇处,有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彝家村落——“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凭着她古老的深山民族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探寻的目光。

四川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建筑物多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独特的谈经古乐,600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

  依平缓的金沙江西岸台地而建的迤沙拉民居,大都采用青瓦白墙、土木结构,呈现出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家家高墙深院,院院紧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胡家巷、张家巷……一路走来,犹如行走在时空的迷宫之中,但见深院、高墙、深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之势醒目。

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

  体现着“合和聚财”风水氛围的四合院,其四合五进、高瓴飞檐突出表现了“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徽派建筑风格。房屋的屋脊、四檐尖端均有昂扬向天的装饰;其四厢的内檐水道均朝天井内,以讨聚风聚财的吉利。雕花窗户、板壁、檐梁、墩柱、桌椅……处处可见工巧的雕刻艺术。而屋檐设计的精美、瓦当图案的考究,更令人叹为观止。迤沙拉人在堂屋设立祭祀神位,“天地君亲师”、“先祖、灶君……”当地彝人虔诚地传承着汉文化传统。

迤沙拉民居建筑

  边远的迤沙拉,为何建筑呈现出苏皖特色?原来早在600多年的明朝,迤沙拉就已形成。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军队以江苏人为主,另有部分安徽、江西人。

  之后,明朝政府在云南实施军屯、民屯和商屯,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为居民。后来,明朝政府又鼓励汉族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并规定:娶了哪个民族妇女为妻的士兵也随之改归该民族。这一通婚和亲政策,在彝族人聚居的迤沙拉一带逐渐演化为上门给彝族人家当女婿。因此,迤沙拉逐渐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

迤沙拉风光

  迤沙拉的民居就是经过苏皖建筑师改造后的彝族民居。“家家有院,院院相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这些村道小巷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一般来说,不走过两三次,都会迷路。

  现在迤沙拉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他们都说自己的祖籍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因此,他们保留下来很多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俗,也留下了彝族人使用汉族姓氏的奇特现象。

谈经古乐

  古村音乐:

  在迤沙拉,时常会听见独具江南丝竹韵味的音乐之声,这是村里的老人们用三弦、笛子、唢呐等民间乐器在演奏古朴清灵、悠扬婉转的谈经古乐。

  谈经古乐与丽江纳西古乐、大理洞经音乐来源相同,都由古时宫廷音乐演变而来,演奏时使用的乐器也有些相似甚至相同,但音韵、曲调、风格却有不同。丽江纳西古乐和大理洞经音乐多北地铿锵激越之声,更显“硬气”;迤沙拉谈经古乐轻柔温婉一些,更有江南丝竹韵味。

  600多年前,30万官兵入滇屯田戍边,后来大多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但乡音难舍,于是,他们中的音乐能士便将古代宫廷音乐进行加工修改,逐渐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迤沙拉的谈经古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