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乡村振兴  > 详细页面

守护精神家园 共建生态中国 ——2019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安丽哲 2019年06月10日 阅读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乡村建设也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研究室承办的2019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乡村建设的知名实践者,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地方政府部门代表及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艺术参与乡村建设遇到的挑战、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发展把脉。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社会现象,既是我国乡村建设实践新的模式探索,也是当代艺术领域新的艺术实践现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者们在论坛上提供了参考案例:

  一是渠岩的实践案例《从许村到青田》,主题是“重估和重建中国的乡村价值”。他认为,乡村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家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家族文化的灵魂附着于村里的老建筑上。所以,渠岩在许村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修复那些明清时代修建的老房子。乡村的重建就是家园的重建,就是传统和血脉的接续,有了这些根基,人们才会有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二是左靖的实践案例《作为“遗产”的景迈山》,主题是“接续遗产,眺望未来”。他带领精英团队,进入乡村整理出版当地民间工艺,进行古建筑改造和再生利用、乡土文化的梳理展陈、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

  三是靳勒的实践案例《村民们的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主题是“让艺术与村庄发生关系,让村民以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历史与未来”。他设想将整个村庄里的每家每户,包括四周的山山水水,都囊括成为一个乡村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的建立,让村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山村里的生活。石节子美术馆曾经做过一个活动:外来艺术家和村民们一起进行艺术创作,题目是“我们一起飞”。艺术家和村民们一起飞,城市人和农村人一起飞,城市和乡村一起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最大目标。

  这3个案例的理念相同之处是:追求的都是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精英文化对于乡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也体现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共生发展的尝试和现状。

  传统艺术乡建反思与历史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提出了对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工作的反思。他认为,外来力量对乡村建设进行“介入”时,面对乡村文明,必须要有谦卑的态度,才能让艺术乡建工作持久。“思考如何让外来的理念变成乡民的主动认知接受,并将其转化为内生性的动力是艺术乡建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萧放说。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将山西河津的传统艺术复兴与前面3位艺术家的乡村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探讨了外来力量与内生性的问题。他认为,民间艺术的复兴需要主体自信。外来力量介入到乡村艺术建设之后,能够激发当地百姓对自己所生存的文化环境、自然生态、所创造的艺术形式的自信,其内在活力就会被唤醒,自觉地去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认为,主流社会常常把乡村定义成“我们过去的家园,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总的来说是一种怀旧式的;然而,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一个未来性的概念,是“我们对未来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因为它过去如何,现在的发展路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

  这些艺术乡建的案例,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一种则是传统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我国传统艺术一直都在参与乡村建设,传统艺术对于乡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当代实践所借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将传统农耕文明与城市工业化作了比较。她认为,农业是利用生态循环的,这些来自农业文明的价值和经验,也许是高科技发展以后人类文明当中最宝贵的财富。当下艺术乡建一方面是要把家园守护好、建设好;另一方面,以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要汲取力量反哺现代社会。

  国家治理角度的艺术乡建思考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谈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面提出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无讼”。他认为,仅仅只是建设美丽乡村是不够的,一定要建设美好乡村。那么,如何建设美好乡村?四川成都率先在全国搞了社会治理委员会,重心从过去追求GDP转移到追求社会和谐发展,推出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等一系列措施。2018年,成都成为“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推动了整个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共生共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董进智谈到,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乡村艺术化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反思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对搞好乡村艺术化是有益的。乡村艺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做好6件事:将其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总结实践经验,开展艺术启蒙和艺术人才培养。

  艺术乡建与多重主体性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提出“中国的任何乡镇或乡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种系统”的观点。艺术乡建可能是一种制度的设计,是一种系统资源的再分配,是一个乡村重新起步的内核活力、动力的重新塑造。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任珏认为,艺术乡建其实是多主体参与的。在她带来的案例中,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美丽乡村扶贫的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由政府来主导方向,由企业租赁土地和村民的房屋,形成空间上的共享营造,再由企业将其作为开发工程,乡民在其中延续传统艺术,艺术家与学者则参与策划,以多种合力共同构建艺术乡建的落地。”任珏说。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认为,乡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系统。只有站在人类终极命运的高度,站在村民的立场,站在社会习俗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结合政府的理念,把政府、学者、艺术家、生产工作者、商家乃至村民变成利益共同体,才能让乡村成为新时代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擎。

  方李莉在会议总结时谈到,乡村是让中国迈向绿色文明的财富,哪个国家能够率先迈向绿色文明、迈向生态社会,它就能成为下一轮社会转型的先进之国。“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这笔祖先留下的财富。我们共同的期待是:通过乡村建设接续中华文明的传统根脉,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掘乡土智慧,重建乡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在互联网、高铁、新能源、工业4.0的基础上,将乡土中国推向生态中国。”方李莉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