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特色村寨资讯  > 详细页面

秀美乡村今又是,换了村颜——记三道沟村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中新网新疆 作者:马娴 王楠 聂静茹 谢虹羽 2021年07月28日 阅读量: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振“新”。带着对“新”农村的好奇,5月21日至5月26日,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新疆沙湾市,师生一行十人深入安集海镇、三道沟村、金沟河镇、乌兰乌苏镇、大泉乡烧坊庄子村……眼观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耳听乡村人才“江湖”大展身手的“趣事”;深嗅乌鲁木齐西路美食街里的“大盘”文化;轻抚科技种植下“冒出头”的棉苗;体验电商助力下的农产品销售;知悉“新型职业农民”的思维变迁。为充分展现沙湾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特别推出“这里的村不简单”系列报道六篇,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沙湾经验,用笔记录我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祝贺胡达白客家庭被地区妇联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希望每个家庭都能行动起来,打造国家级美丽村队。”近日,三道沟村微信群里,一张庭院照片引发热议,村民们纷纷为胡达白客家的庭院建设点赞。

  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便组成了美丽乡村。在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三道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丽休闲成为了这个村最亮的底色。

  以美为形,三道沟村悄然蝶变

  “在村里生活就和在县城里生活一样,没啥区别。”大泉乡三道沟村村民王春自豪地说。

  三道沟村位于沙湾市城区以北3公里,是典型的城郊村。

  道平路阔,屋舍俨然。走进三道沟村,夏日的炎热没有妨碍村民们午后休闲。庭院的树荫下,村民们家长里短聊天说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是在十几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生活用水管理混乱,水费高,污水随便乱倒,满街道上都是污水臭味。”王春回忆改造前的三道沟村直摇头。

  在王春的印象中,村队残垣断壁、危房烂围、柴草乱堆、粪土占道,“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十分普遍。

  从脏乱差的“小土村”到如今有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誉的“桃源村”,三道沟村的转变得益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场美丽乡村的建设行动在三道沟村拉开序幕,地下水管网修建、厕所改造、环境治理等工作相继展开。

  三道沟村决心全力解决用水困难、污水排放的“老大难”问题。2015年,在村“两委”带领下,投资700多万元,用于地下水管网建设。

  用了一年时间,村队污水管网排放已全部改造完毕,管道长度8400米,覆盖307户。三道沟村成为沙湾市最早开始建设地下水管网的村庄。

  同时,地下水管网还推动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有了地下水管网,我们可以在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修建水冲式厕所,保障小区居民的厕所卫生。”大泉乡三道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玉甫说道。

  马玉甫口中的小区是是田园丽景小区,是由专业建设团队按照标准居民小区建设的安居富民小区,目前已有60%的村民入住,基本上每家都修建了水冲式厕所。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已新建符合“三防两有”卫生厕所194座,水冲式厕所68座。

  “三道沟村的每个人都愿意为建设美丽乡村出力,进行环境整治。”沙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驻大泉乡三道沟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李红卫自信地说着。这几年,安居富民小区建起来了,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环境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家家户户自觉打扫门前街道,整理庭院杂物,清理渠道……

  垃圾处理也有了规范,三道沟村现有垃圾车1辆、垃圾箱3个、240升垃圾桶30个,由各住户负责卫生,按照垃圾户集、村收、乡处理要求,在规定地点对垃圾进行集中堆放处理。

  这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正在改变着三道沟村几百户庭院的颜值,也改变着整个乡村的面貌。

图为李红卫和马玉甫正接受采访

  以业为基,美丽乡村助推产业兴旺

  美丽乡村托起产业发展,随着管网、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如今三道沟村已经吸引了5家小微企业入驻。松软咸香的麻酱鸡蛋、清脆可口的农家咸菜、独具特色的豆腐坊、环保先进的打馕厂。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牵住“牛鼻子”,不断走向前。农家咸菜厂就是三道沟村小微企业的典型代表。

  在百蔬食品有限公司的打包车间,几个员工正在包装咸菜,一个声音从不远处传来,“今天下午,咱们把客户订的咸菜给送过去,赶快加班……”

图为王玲和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说话的人叫王玲,从前是一个农民,现在是这家食品公司的负责人。

  五年前,王玲做出了一个决定,在三道沟村办起一家咸菜加工厂。“我们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有公用的下水道,特别方便,而且离县城近。”王玲说。

  王玲立足本土,将小咸菜做成了大生意。如今,她腌制的咸菜畅销新疆各地,“乌鲁木齐卖的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做的就是地道新疆人的口味”,最远卖到西安、北京等内地大城市,每年收入稳定在30万左右。

  王玲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村“两委”、工作队的帮助。大到选址建厂,小到联系施工用的水泥和沙子,和当地村民沟通、签协议,村“两委”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都给予王玲大力支持。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咸菜积压卖不出去,工作队联系沙湾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帮王玲畅通咸菜产销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创新销售新方式,助推农家咸菜卖出去。

  小微企业入驻村里后,村民也更有事情做了,在王玲的带领下,不少村里的妇女都在她的工厂上班。

  “自从村里有了这个咸菜厂,我们也不用去县城打工了,就能在家门口把工作找上,每个月收入也挺好的,能挣2000元以上,而且活还不累。”在咸菜厂工作的村民沙吾勒·扎达说道。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王玲为代表的农民企业家在广阔田野施展拳脚,尽显才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经济新发展。

  据2020年三道沟村统计的数据显示,三道沟村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较上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27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以文为引,推动乡村旅游新进展

  采摘园里,一颗颗杏树长得正茂,树上挂着青涩的杏果,在微风的吹动下,迎风摆动。“你们这边的水果熟了没有啊,啥时候可以来采摘?”孟夏时节,在大泉乡三道沟村村民孟秀瑛的采摘园里,常有游客前来询问。

  这已经是孟秀瑛经营采摘园的第十三个年头。

  近年来,三道沟村依托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村民建设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目前三道沟村已有5户人家建起了农家乐。

  “今年我们计划把院子打造得更加漂亮一点,装修的更加好看,给游客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安心地来沙湾旅游。”大泉乡三道沟村“相约田园”采摘园负责人陈建明说道。

  走进园子,几个工人正在修建假山,电光石火间假山模型已具雏形,放眼望去,一个小二楼的民宿正在修建中……

  2016年,随着三道沟村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过去在县城从事运输业的陈建明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陈建明还把菜园升级为采摘园,供游客采摘。这一系列田园风光、休闲采摘、民宿体验活动,成为三道沟村又一项经济增长的亮点。

  “我想要做的不仅是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要留住乡愁,结合农家乐,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近年来,陈建明不断升级农家乐的经营服务内容,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2020年,在当地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陈建明个人出资筹建了一家民营博物馆。“新疆金禾富红色记忆博物馆”,一座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博物馆藏匿在田园深处。

  老式拖拉机、独轮车、石磨、收音机、瓷器茶具……一个个老物件映入眼帘。大到机械器具,小到生活用品,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旅游不仅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想象,也承载着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与记忆。

  当前,三道沟村乡村旅游已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并呈现出从乡村观光转向乡村文化、从单一链条转向全产业链发展新趋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乡村不是悄然远去的背景,而是生机勃勃的主角。“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咱们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李红卫说道。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马娴 王楠 聂静茹 谢虹羽)

作者:马娴 王楠 聂静茹 谢虹羽

  资料来源:中新网新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