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礼  > 详细页面

活态的民族博物馆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陈立民 2019年06月21日 阅读量:

  

榕江侗族迎宾仪式,客人听着迎宾歌喝下一杯酒后就会得到一个红鸡蛋(列来拉杜 摄影)

  世界上的博物馆万千座,但有一座博物馆是任何博物馆都无法替代的。她很大,展品很丰富,以民族文化的活态展示为显著特点。这座博物馆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语言、节日习俗、劳作等都是博物馆的精彩内容,博物馆24小时开放,全年无休,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博物馆的解说员。只要是个有心人,你就可以在博物馆的任何一个角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黎平县南泉山文化广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带有民族特征的符号,比如语言、服装、歌舞、建筑等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文化的沉淀,渐行渐远的民族符号被越来越多的人召唤。黔东南是幸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直都没有离开。而且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成功转换成了生产力,给加速发展的黔东南经济增加了助力。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他们的自豪感、幸福感打动着四方客人。

  多彩黔东南

  侗寨堂安

  侗寨里的传统建筑

  黔东南有巍峨的雷公山和月亮山,清水江、都柳江和阳河蜿蜒流过。这里生活着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壮族、土家族、水族、瑶族等33个民族。这里苗族的飞歌豪迈奔放,歌声萦绕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间;优美的侗族大歌,弥漫在鼓楼、风雨桥上。鼓楼火塘边,寨老叙说着古老的传说;花桥河畔,恋人们诉说衷肠。芦笙阵阵,芒筒悠悠,或苗或侗或汉,亦壮亦瑶亦水,不因语言有异而不交,不因习俗未同而不往,各族男女老幼银装彩带,翩翩起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雷山控拜村招龙节

  节日里,黎平县龙额乡的村民在活动点集中起来打油茶招待客人

  美丽神奇的黔东南令人神往。其美丽,是因为在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山峰连绵不断,森林覆盖率达63%。河谷坝子,山坡梯田,4000多个村落像珍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晴雨雾霜,墨绿青黄,宛若人间仙境。其神奇,是因为这方水土聚焦了太多世界的目光。有53项72个保护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个村寨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全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共2555个,黔东南就有276个,占全国总数的10.8%,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建筑、节日、服饰、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技艺、社会管理等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里有千户苗寨——西江,有国家级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有以“人树合一”理念维系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岜沙,有千年侗寨——肇兴,有中国和挪威共建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侗族大歌艺术之乡”的小黄……

  普通群众热心解答外国朋友的各种问题

  黔东南各族儿女对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守,维护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黔东南成为中外游客的乐园,成为后工业革命时代人们抚慰疲惫心灵的“圣地”,成为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都市人“洗肺”的绝妙去处。这里被誉为“森林之州”“天然氧吧”,这里是万物的天堂,中国的“国家植物基因库”。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说:“到黔东南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友好之州、神奇之州,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北京人葛力先生说:“我来到凯里就留在了凯里,这里吃得生态、活得生态,很是舒服。”

  随处可见的民族元素

  盛装的孩子们

  从黔东南州州府凯里街道的苗族银饰符号装饰到控拜苗寨的对歌,从街头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到蓝靛草提取蓝靛进行的手工蜡染,从苗寨芦笙到侗寨鼓楼、从侗族春社祭祀到苗族招龙节的芦笙堂⋯⋯在黔东南,你就像置身于活态的民族博物馆。

  从高铁凯里站下车后,没出站台,一眼就能看见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楼。走在街上,在繁荣发达的州府,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人,街道上的路灯、雕塑、候车厅全是民族元素;友善的民族语言不会让外人觉得有距离感。餐厅服务员头上的银饰、酒店宾馆的装饰、商店里的民族用品和民族特色商品琳琅满目。

  卖竹编器具的老乡。竹编器具在黔东南一直都受老百姓追捧

  从朗德上寨的民族节目展演到肇兴侗寨的侗族亮布制作,从苗族岜沙的人树合一到龙额寨子的祭祖仪式,从芦笙比赛到鼓楼歌赛,从斗牛到刺绣,从银饰制作到织锦,从凯里到丹寨,从做旅游开发和接待的九黎苗妹公司到侗寨建筑传承⋯⋯无一不在展示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自然、和谐与发展。

  产业化的传承体系

  奶奶看见孙女穿戴上儿子李正云打造的银饰乐得合不拢嘴

  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靠原生态的民族特色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当中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旅游开发把民族文化转变成文化产业,把日常传统工艺转化成文化产品,提高产值和就业,增加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州民宗委霍盛红主任如是说。

  2012年成立公司的短裙苗织锦传承人甘小芝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好,我们也有信心把事业做得更大,从而带动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她的公司最多时有50人,每人每月有500〜3000元的收入。

  雷山苗族芦笙研究会会长龙世忠(二排中)一行人到甘小芝(后排左二)家一起商讨“非遗”保护事宜

  控拜村手工打造苗族银饰的李正云已经在州府凯里买了房和车。除了自己做,也在教村里的年轻人做银饰,并且用上了互联网。女儿李秋燕在凯里学院民族手工艺传承班学习,回家也会和父亲一起做银饰。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聘请他为荣誉教授。他的家乡是有名的银匠村,如今手艺人再也不用到外面去打工,不会出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村里男人做银饰、女人刺绣,农忙时节下地种庄稼,遇有大事小情,邻里互相帮助,一派和谐景象。

  “现在我们苗绣合作社的产品在国内外都有销售。通过刺绣来带动家庭生活的改善。”长裙苗刺绣国家级传承人杨阿妮高兴地表示。参加合作社的李农福已经入社三年,除了照顾上学的孩子和家人外,靠刺绣一项每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这种形式,既传承了民族工艺,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不但避免了农闲而生的家庭和邻里矛盾,而且增加了姐妹们互敬互学互帮的感情。

  杨阿妮(左二)在和绣娘们交流刺绣技法

  九黎苗妹公司总经理欧珍珍在向员工强调他们是展示苗族精神风貌的窗口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黔东南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黔东南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欧珍珍说:“2016年通过‘非遗’博物馆、门店、餐饮等销售形式,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解决217人就业,800户农户定单式工作。我们每年都组织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手工艺的帮扶培训,让民族工艺有传承,家乡父老有收益。”

  置身黔东南这座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这是现代人很难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愫源于这里的一首歌、一段舞、一块蜡染布、一句问候、一餐饭和一个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