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礼  > 详细页面

与历史对话(第二十五期),敖汉博物馆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22年01月13日 阅读量:

  敖汉博物馆简介

  敖汉博物馆创建于1986年,是一所集文物收藏、征集、展示、研究以及文物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区建筑面积最大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二级博物馆,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十年来长期深耕于敖汉旗,致力于敖汉旗史前文化考古与研究,并成立了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基地设在敖汉博物馆,作为专门化的常驻研究场所。

  敖汉旗博物馆现收藏文物32000余件(套),文物标本重达十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8件(套)。二、三级文物800余件(套),每年接待各界群众及青年学生20万余人,接待中外学者5000余人,各级领导3000余人。是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展示基地,科研基地,考古教学基地。

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敖汉博物馆新馆

  新建的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41亩,其中主体建筑2.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中有接待大厅1000平方米,文物展厅1.3万平方米,(包括两个临展厅共1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学术报告厅500平方米,文物修复室500平方米,考古实验室500平方米,文物标本室1000平方米,植物浮选检测室1000平方米,文创工作室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办公室1000平方米,安防监控场所及空间回廊5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6000平方米。新馆建成后,能够全面展示内蒙古从一万年至三千年各个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的文物精品2600余件(套)。

敖汉博物馆文物

  敖汉旗,历史悠久,在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谱写出悠久的文明历史。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是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老哈河、孟克河、教来河三大河流纵贯南北,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文明。使这里出现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出土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文物珍品,产生了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这些重要的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展示了这里近万年以来所历经的古国文明的发祥,方国文明的发展与帝国文明的发达。显现出一万年间这里所产生的新石器文化的灿烂、青铜文化的辉煌以及契丹文化的绚丽。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

  这里:是“先祖崇拜”的起源地

  这里: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地

  这里: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地

  已故的中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将这里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01.

  小河西文化(距今一万年)

  小河西文化以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命名,1987和198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发掘,相对年代距今8200年以远,是目前已知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将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向前提早了近3000年。面积一般在1至2万平方米。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形式是渔猎和采集。出土的器物多为陶器、石器、骨器,房址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在20至60平方米不等。

  小河西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最早树起了一面“新石器革命的旗帜”。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制作陶器、构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铸造了中国北方古代文明的辉煌,升起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第一抹曙光。

小河西遗址出土陶塑人头像

  02.

  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400年)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掘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而得名。距今8200——7400年,分布范围南达燕山以南,北及松辽平原。敖汉旗现已发现此类遗址60余处,规模可分大、中、小三类,有环壕和非环壕聚落两种。聚落成群分布和群体中有一处规模明显大于其它聚落的中心性聚落,聚落内有一定数量的居室墓葬,也是兴隆洼文化中的特有葬俗。

  (1)兴隆洼聚落遗址

  兴隆洼聚落遗址位于新惠镇东南110公里的现兴隆洼镇兴隆洼村东南的低丘陵上。1982年发现,1983——1993年先后进行六次发掘,揭露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共清理半地穴式居住址188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灰坑400余座;出土了一批陶、石、玉、骨、蚌器和动植物遗骸等珍贵文物。兴隆洼聚落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且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聚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文化遗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聚落分为三期。一期聚落外围环绕一椭圆形的围壕,围壕的内房址均沿西北——东南向成排分布,最大的两座140平方米的房址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中国乃至世界8000年建筑史上的奇迹;在聚落中心房址内发现的人猪合葬墓,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葬俗中尚属首例;居室墓中发现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故这里被专家们称为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出现了史前蚌裙,是中国史前最完整的服饰资料;出土了中国北方最早的乐器——骨笛。兴隆洼遗址先后被评为1992年和“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洼文化玉玦

兴隆洼文化线刻石人像

  (2)兴隆沟遗址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兴隆洼镇大窝铺村西南约1公里的山坡上。遗址总面积4.8万平方米,共发现古代房址145座,考古发掘共清理古代房址38座,居室墓28座、灰坑50多个,发掘总面积4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近百件珍贵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及玉器,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动、植物样本。

兴隆沟遗址发掘场面

  兴隆沟遗址发现了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猪首龙形态,用野猪头为首,身躯以石块陶片拢塑成“S”型如龙躯。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北方目前发现最早的猪首龙形态。在对植物标本的浮选中,发现碳化的粟和黍。经世界早期农耕文明的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些谷物距今8000年,这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201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授牌敖汉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遗产地。兴隆沟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及谱系关系,以及确立敖汉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兴隆沟遗址出土“丰收女神像”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碳化黍、粟”颗粒

  03.

  赵宝沟文化(距今7200——6400年)

  赵宝沟遗址位于敖汉旗新惠镇赵宝沟村大北地。是赵宝沟文化的命名地,距今7000年。面积5万平方米。198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尽管只挖掘了17座房址,却出土了一大批珍贵器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出土的泥塑人物被视为崇拜的女神。更为可观的是该遗址出土了10余件陶尊,从尊形器刻划出现的以鹿、猪、鹰等为题材的龙凤图案中,使人们看到了这里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原始崇拜,赵宝沟文化的先民选择了三种动物似乎有更深的社会内涵:猪、鹿、鸟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猪代表农耕经济,鹿代表狩猎和畜牧,鸟代表渔猎经济。先民将三种动物放在一件器物上,体现了赵宝沟文化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风格。猪、鹿的形象让我们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而神鸟奋翼垂天的形象,具有凤凰的原始风貌。赵宝沟文化陶尊上的图案被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是中国龙凤崇拜的开端。

赵宝沟遗址出土的人像

赵宝沟文化尊形器

  04.

  红山文化(距今6700——5000年)

  红山文化因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6700——5000年。敖汉旗现已发现红山文化遗址530余处,多位于临河的台地、坡岗或山坡上,并以河流为纽带,成群分布,少则三五处,多则十几处,显示出多层的社会结构。另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遗址和墓葬中完备的用玉制度,标志着红山人此时已走进古国文明阶段。敖汉旗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敖汉旗北部份子地发现的一处大型红山文化聚落,面积长达8华里,是红山文化的都、邑。2001年清理的四家子镇草帽山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件红山文化石雕神像,被学术界誉为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敖汉旗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红山文化玉器(玉龙、玉鸮、玉筒等)可证明敖汉旗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

红山文化筒形器

红山文化碧玉龙

  2012年5月末,考古人员在兴隆沟第二地点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整身陶人,高度写实,头顶戴冠,其身份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巫者和王者。被誉为“中华祖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认为: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收官之作。红山文化研究泰斗郭大顺先生说:“这是中国考古界等了五十年得来的结果!”我国三大新闻主流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相继向世界进行了播报。

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中华祖神”

  05.

  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500年)

  小河沿文化是学术界在敖汉命名的第四个考古学文化。因1974年发掘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原小河沿公社)南台地白斯朗营子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5000——4500年。其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

  敖汉旗现已发现小河沿文化遗址50余处,小河沿文化填补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红山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小河沿文化彩绘器座

小河沿文化彩绘纹双耳罐

  06.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200——35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因1960年发掘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约4200——3500年。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它晚于小河沿文化,早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敖汉境内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达2400余处,其遗址数量,比现在的自然村还要多,人口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每处遗址或石砌或土筑,都有高大的围墙和深深的围壕,用来抵御外来者的侵袭。并分成百余个群体,结成联盟,各联盟间构成一定的从属关系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说明当时的社会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敖汉旗大甸子城址是当时这一地区方国的中心,位于敖汉旗兴隆洼镇西南10公里的台地上,占地7万平方米,在城的西北发现1200座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清理发掘804座墓葬,出土了数千件精彩无比的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铜器、金器。反映出这座城址昔日的繁荣和辉煌。专家们说:“大甸子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枢纽和中心,是和中原夏王朝同时并存的一个王权,这里既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茔区,曾一度被誉为“海内外孤篇”。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大甸子》考古专著已向世界出版发行。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后,便开始在山上筑城,敖汉旗的城子山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1998年敖汉旗博物馆对这座山城进行了全面测绘。遗址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哈拉沟村东南4公里的大山顶部。山顶中心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232个圆形石圈(祭坛)和80处方院,共分为6区,设有9门。在山城的西南角有一雕凿的石雕猪首,长9.3米,吻部宽2.1米,额头高7.5米,雕凿粗犷、棱线分明,极具神秘感。在东南角发现有大型圆窝石和磨光石块。有的光滑如镜、有的磨出凹面,均成组出现。这些均是典型的标志性祭祀物,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性祭祀址”。2001年专家组全票通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罐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

大甸子墓地彩绘陶罐纹饰展开示意图

  07.

  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200——2500年)

  因1960年发掘赤峰市夏家店遗址而得名,距今3200——2500年(商周——春秋)。敖汉旗现已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300余处,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时,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的骑马民族,即已成为中国北方的主体民族。自此,敖汉地区便成了北方各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这里的历史遗迹证明,此地曾是山戎的居所、东胡的故居、匈奴的辖境、乌桓的属地、鲜卑的领地。他们主要集中在敖汉以南的山区,并分出若干群,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各居溪谷,有百余戎”。敖汉旗博物馆现收藏的200余件典型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文物,是研究这些部族的实物佐证。

战国双联鞘青铜短剑

  08.

  契丹王权、大辽腹地

  契丹立国之初,便在敖汉地区设州立县,对这里进行了较早的政治统治与经济开发,使这里成了辽王朝的腹地,成为辽文化的中心发达地区。辽代遗址在敖汉旗共发现了600余处。辽代两个很重要的州城都建在这里。其一是武安州,其二是降圣州。

  武安州:位于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北。辽城呈方形,每边长820米。现城墙保存的只有残断部分。在城北保存有一座辽代早期佛塔。它是内蒙古全区八座辽塔之一。塔为八角空心密檐式砖塔。现塔檐残存11级,佛塔残高31米。

  降圣州:位于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西。城址呈方形,墙残高2米,周长940米。在城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辽代佛塔,通高34米,为八角空心密檐式建筑。这是一座辽代中期佛塔。降圣州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降生地,意为圣人降生的地方,故名“降圣州”。

降圣州辽塔

武安州辽塔

  其实,体现辽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篇章,并不在地上,而在地下。这里,发现了辽皇族名将耶律元宁及其家族墓地;发现了辽奉陵军节度使刘祜及其家族墓地;发现了葬有契丹贵族的英凤沟辽代墓群;发现了殉有稀世玉带珍宝的水泉辽墓。诸如此类的辽墓,在敖汉境内屡见不鲜,从中出土的辽宋文物,可谓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敖汉境内多辽墓,敖汉的辽墓又多壁画墓,敖汉旗博物馆揭取收藏的80余幅辽墓壁画是契丹民族灿烂文化最精彩的篇章。其资料已编辑成书,出版发行。揭取的真迹,曾进京展出,轰动了京城。

辽三彩香薰

辽黑釉暗花葫芦瓶

辽胡人乐舞纹玉带

辽代壁画野炊图

  09.

  蒙元贵族、敖汉王府

  元代,除在今五十家子设宁昌路路址昌王府外,仍保留金代的武平、金源两县。据考评,明代的乌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之卫所即在红山脚下。在明初,敖汉部隶属大宁卫,从天顺以后至嘉靖二十九年敖汉部始居本地止近百年间,便是朵颜卫所辖。公元1550年,敖汉部长岱青杜楞率领他的部族,从察哈尔游牧到此,始居于孟克河畔的青山脚下。三百余年间,敖汉部民繁衍生息,演出一幕幕脍炙人口的重头戏,至今仍在民间传颂,有的还记录在皇宫的文档中,经文人加工创作,成了足够使敖汉人骄傲的近代史诗篇。昔日的扎萨克王府、海力王府、贝子府遗址,依稀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布局。牛古吐乡腾克力村北的山坡上埋葬着敖汉十三代王爷。

  敖汉部民在这里走过了从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所留下的遗物和遗迹记述着这段兴亡史,是我们了解敖汉部族史的实物证据。他们曾有过辉煌的阶段,在明末清初以及后来涌现出的名震天下的英雄人物,也得到清王朝的器重。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巡幸敖汉,乾隆帝还在响水留下了三十句长诗,用蒙、满、汉三种文字刻在高达26米的悬崖峭壁上,以赞美敖汉的大好河山,有乾隆的御笔长诗,便使这塞北荒漠的自然奇观更享誉海内外了。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