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民族文博资讯  > 详细页面

历时3年,118件(套)文物得到修复——这些新疆“宝贝”重现昔日光彩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关懿 2021年09月22日 阅读量: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的颜料层进行加固。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整理修复完成的锁子甲。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修复宝花凤纹锦袖暗花绮袍。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修复宝花凤纹锦袖暗花绮袍。

  经过文物修复师们3年多的不懈努力,新疆博物馆承担的5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近日得到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专家评审组专家们的同意,顺利结项。11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可以展陈的效果。

  新疆是我国八大文物省区之一,地上地下都分布、埋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宣传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新疆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各地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石器、木器、陶器、金属器、纺织品、纸质文献、雕塑、钱币、玉器、玻璃、骨器和绘画艺术作品等,这些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不可估量,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是新疆文物工作者的心之所系、行之所至。

  此次新疆博物馆所承担的5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分别为“新疆博物馆馆藏阿斯塔那出土彩塑保护修复项目(三期)”“于田县博物馆馆藏出土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新疆五堡、艾斯克霞尔墓地出土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喀什地区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塔城地区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其中,涉及纺织品文物67件(套)、金属文物31件(套)、彩绘泥塑文物20件(套)。修复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占比较高,一级文物14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11件(套)。

  彩绘泥塑文物是本次修复工作的一大亮点。这些泥塑文物均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历经1000余年,早已伤痕累累。有的俑出土前经盗扰就已身首分离,或四肢脱落,或彩绘剥落。面对这一情况,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泥塑组的修复师们对每一件文物都做了详尽的修复方案,对泥塑的颜料、泥土的成分进行实验分析,然后对文物精心开展粘接修复施彩。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才使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彩绘站立舞蹈泥俑、彩绘泥塑骑马吹奏俑、彩绘泥塑坐姿吹奏男俑、彩绘泥塑骑马武士俑等重现昔日光彩,形态栩栩如生,舞蹈、吹奏等造型生动活泼。

  此次修复完成的纺织品文物数量最多,共67件,质地涵盖丝、毛、麻。一件来自于田县博物馆的宝花凤纹锦袖长袍,送来时是一包残破的纺织品,经过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组组长马叶桢等修复师的精心修复,如今已完整如初。该袍长及地面,用我国古代珍贵的丝绸——绮缝制而成,长袍上隐约可见暗花图案,两个小臂处,是用红色凤纹的漂亮布料所缝。这件丝绸长袍的款式为对襟、窄袖、斜领,具有西域与中原融合的风格特征,反映了唐朝时期和田地区与中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前,我国各地发现的唐朝服装,多见于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绢画和唐三彩、泥塑、木雕、石雕等艺术作品中,像这样宽大的唐代丝绸长袍实物在全国也十分少见,为研究我国古代服饰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这件长袍,我们采取在残破外料的下面铺上一层底料的方式进行修复。”马叶桢介绍说,由于底料的颜色绝不能与外料的色彩相差太大,为此,她们经过一次次试验,最终找到最佳的色彩,重新展现出一件制作精良又华贵的暗花绮袍。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组此次共完成16件(套)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工作。塔城地区博物馆选送的一尊鎏金佛像,送来时身首分离,经过修复师石亮的精心修复,如今的铜佛安详端坐着,熠熠生辉。同样来自塔城地区博物馆的6件锁子甲,制作精良,是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这6件锁子甲均为清代的防御性兵器,穿在模特身上,令人想起刀光剑影的冷兵器时代。锁子甲被送到新疆博物馆修复室时,早已是锈迹斑斑。“锁子甲的领口处有纺织物,用化学方法处理就会伤到纺织物,所以最难处理。”修复师牛功青说。靠着轻柔又坚定的手上功夫,牛功青用手工方法对领口处的铁锈斑一一剔除,让锁子甲重新焕发了往日的威严。

  此次修复的这118件(套)文物,涉及新疆青铜、泥塑和纺织品类文物的本体保护及研究工作,文物种类丰富,年代从青铜时代、两汉时期、唐代、宋元时期到晚清民国,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料,更是西域与中原不断交流、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物标本,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新疆文博院副院长于志勇表示,5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使这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文物相关制作工艺、病害机理、保护方法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深入细致的进展,极大地提升了新疆博物馆可上展线的藏品数量,为文物保护修复利用闯出一条新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疆文物技术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地方博物馆应积极培养文物修复人才。另外,文物工作者在陈列展览、文物包装运输工程中,要轻拿轻放,提升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于志勇说。

  本文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丁磊拍摄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关懿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