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民族文博资讯  > 详细页面

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唐倩 2022年01月14日 阅读量:

“妙手书医”袁东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唐倩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袁东珏坐在修补台旁,台面上平铺着一叠泛黄残损的书页,弯弯曲曲满是虫蛀痕迹,一张张粘连在一起,这是一部清代年间的族谱,虫蛀很严重。她很小心地揭起一页布满蛀洞的古籍,轻轻展开,有的地方紧紧粘在一起,她用一把竹子磨制的起子轻轻挑开。

  16日的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是一个异常安静的角落。10位古籍修复师常年守候在这里,他们中既有“常青树”,也有年轻人,一双双“巧手”让沧桑的古籍重焕生机。

古籍修复工作现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袁东珏是古籍修复中心的专家之一,也被誉为四川古籍修复的“常青树”。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她在古籍修复圈摸爬滚打了近40年。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着手对“镇馆之宝”《洪武南藏》进行修复。《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是明代刻造的三部官版中最初的版本。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于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刊刻,历时近3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才刻完。不过,刻完不久,这批书就遭火焚毁了,连刻板也被烧毁了。《洪武南藏》共有6065卷,目前四川省图书馆馆藏虽然不完整,却也是《洪武南藏》流传至今唯一一部。“当时出现了破损、书页老化等现象。”由于《洪武南藏》为经折装,和其他线装等书的装帧方式不一样,“很多修复师,包括我也不知道如何修复。”袁东珏说,没人上,自己只有硬着头皮啃下这个“硬骨头”。在请教名师后,袁东珏和修复师逐渐找到“窍门”——经折装的古籍不能像普通书那样一页一页揭开后修复,而是根据其叠数,一叠一叠修复。

  明刻版《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是近五年来四川省图书馆修复的重要古籍。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回忆,这部书是在四川省古籍普查中发现的,当时用报纸包着送来。打开后的情况让不少修复师倒吸一口气:由于纸张老化严重,不少书页已经碎成渣。由于该书天头、地脚太窄,袁东珏最后决定采用古籍修复里一种非常复杂、难度较高的方法——“金镶玉”对其进行修复优化,即在原来的版心外再衬上一层纸页,避免读者翻阅古籍时碰到原来的书心,从而延长古籍的使用寿命。

  袁东珏所在的“妙手书医”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团队,是四川古籍修复的主力军。为保护馆藏古籍文献,四川省图书馆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单独设立古籍修复室,专门开展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经过七十年的发展,逐步打造了国家级标准化修复室,并挂牌成立“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获得四川省文物局考评获颁“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成立至今共修复完成各类古籍498部,4489册(件),总量超55000叶,其中有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宋刻本《茶经》、元刻本《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明洪武南京刻本《明洪武南藏》等25种。

  如今,这群“妙手书医”通过线上展示直播、线下互动体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传统技艺,让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扎根生长,焕发力量。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