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间美术  > 详细页面

羌族刺绣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刺绣,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出的图画,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绣在前头”,你在羌寨听到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夸张。在羌寨,羌族刺绣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绣花是羌族妇女所擅长的,是她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慧和心灵手巧的主要尺度。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都属于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生产方式上说,羌族刺绣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进行生产,并传承沿袭的。它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羌族刺绣自然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又是民间的、同时自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规律

  从功能上说,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衣边、衣袖口、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稍作统计,我们就得知,用于羌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就有100多种,真是五彩缤纷。这些装点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绣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使审美形式与功能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观,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事实上,当我们讨论审美功能与实力功能的关系时,在羌族刺绣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能截然分离的。

  明清时期,刺绣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经过历史的变迁,今天,生活在川西高原上的羌族人口20多万,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区。现居住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茂县赤不苏地区的羌族自称“日玛”,理县的羌族自称“玛”。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为白色的麻布长衫,外穿羊皮背心,晴天皮毛朝内,雨天皮毛朝外。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

  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已在北京开展。羌族刺绣也亮相其中,展示四川本土“非遗”魅力。

  羌族刺绣在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或单位均为四川省汶川县。

  

编号:Ⅶ-76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