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资讯  > 详细页面

创新融合,湘西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田茂军 向静 2021年02月23日 阅读量:

湘西人民欢度传统节日“苗族四月八”。 孙立青摄

  “我多次到过湘西,往往像一个朝圣者,赶去参加各种节日的仪式活动,每次到苗族或土家族的山寨村庄,总会被乡亲们的拦门酒洗涤一回尘世凡心,让我在清纯的情绪中,每每被感动到情不自禁,感动到忘记自我的存在。”非遗专家刘魁立在《神秘湘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丛书序言中这样表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的土家、苗等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2010年10月,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获批设立。10年来,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精准扶贫、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2019年12月,保护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以非遗保护为核心,走资源转化之路

  湘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有湖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延续800余年的土司王城——老司城;有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还有里耶、王村、茶峒、浦市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从非遗文化传承的视野考察,这里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非遗项目众多。全州拥有1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赶秋),26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84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34项州级非遗保护项目。

  多年来,保护区立足湘西州实际,以非遗保护为核心,同时注重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旅游产品,助力湘西的脱贫攻坚工作,使群众真正受益。概括起来,保护区的建设经验主要是:摸清了非遗文化资源的家底,完善了一套保护名录体系,建立了一批传习基地,推出了一批文化品牌。

  通过非遗资源普查,摸清全州非遗资源的数量、存续现状,为科学保护夯实了基础。在普查的基础上,湘西州先后推出了《神秘湘西——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等非遗丛书,并组建了湘西州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完成了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资料建设和部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建设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目前,全州共有55个州级非遗传习所,逐步构建了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土家族、苗族综合展示馆为两翼,各县非遗传习中心以及部分乡镇、学校非遗传习所为基础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群。其中,湘西州博物馆、湘西州非遗馆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已成为湘西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在非遗传习所里,还专门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引导他们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并展示、展销他们的产品。

  与此同时,保护区还注重打造非遗产品品牌和非遗传承人个人品牌,形成了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湘西苗绣、湘西苗画、踏虎凿花、湘西竹编等一批非遗产品品牌;涌现出刘代娥、叶水云、田隆信、梁德颂、聂方俊、刘大炮等一批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国内众多非遗馆和博物馆的收藏品,以非遗元素制作的文创衍生品也广受游客的喜爱。

  古丈县的王良玉是一位苗族刺绣传承人,她的素绣服装尤其是素绣现代旗袍,做工精良,款式时尚大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平均月销售额都超过万元。王良玉开设的农家女素绣坊,吸纳苗族绣娘20多人,每位绣娘每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在素绣坊工作的张大姐说:“我在这里干活,比在外地打工好,可以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也是湘西州启动“让妈妈们回家”工程以后带来的社会效应,让更多的外地务工妇女回到家乡就业。

  因起源于湘西州泸溪县踏虎村而得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是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另一特色项目。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省级传承人杨桂军和州级传承人李铁骑,多次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教授学生学习和体验凿花的加工与制作,成为非遗研学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特色项目。今年以来,李铁骑还创作了《武汉加油》《人民卫士》等一系列抗疫主题的凿花剪纸作品,积极参与全民团结抗疫活动。

  文旅融合,促非遗活态传承与保护

  神秘湘西,美在自然山水,更美在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年来,保护区借助非遗资源,走文旅融合之路,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古丈县墨戎苗寨是有名的苗族聚居村,依托底蕴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被开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动人的苗歌,体验丰盛的苗家长龙宴,还可以观看墨戎神秘的巫傩表演、传统的银器锻造以及刺绣蜡染印花等工艺。此外,边边场、四方鼓舞、苗族四月八、赶秋节等当地传统节日和活动精彩纷呈。据村支书石远军介绍,村里通过开发苗绣、苗歌、苗族银饰等非遗文化资源,依托茶叶、农副产品销售等产业,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

  在文旅融合发展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旅游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苗族民歌省级传承人吴腊宝就是其中的一位。吴腊宝演唱的苗歌清脆、纯正,宛如天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苗歌文化,她从吉首来到古丈,走进墨戎苗寨,成为苗寨的民歌队队长,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苗歌传承队伍,也更拓宽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2018年,墨戎苗寨接待游客达102万人,全村旅游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该村也于当年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并被评为湘西旅游示范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

  花垣县十八洞村青山环绕,景色宜人,但因交通不便,多年来与外界隔绝,当地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3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村里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苗绣产业。特别是在2019年,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运营,使乡村旅游成为村里最大的产业,公司为村民提供导游、餐饮、保洁、保安等62个就业岗位,其中“80后”“90后”的年轻员工占到了70%。许多村民还在家里开起农家乐餐饮店,卖起苗绣、腊肉等产品。2019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68元,是2013年的8.6倍。2019年,十八洞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经过10年的探寻与实践,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真正走上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具有湘西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湘西模式”。

  作者:田茂军 向静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