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资讯  > 详细页面

展示历史文化魅力 助力保护传承工作

—— “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举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俞灵 2021年03月17日 阅读量:

  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福建省文旅厅协调推进落实申报工作,申报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三地的多个代表性社区及群体。12月22日至23日,“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

  50余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出席研讨会,就王爷信俗的跨境传播、功能与特征、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宫的王爷信俗传承展开讨论,不仅从其文本、流布、变迁、功能等方面对信俗内涵与特征进行详实的研究汇报,探讨了王爷信俗及相关仪式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且还基于田野调查,对泉州、厦门、漳州等多地的王爷信仰、“送王船”仪式、抢孤习俗等进行了学术呈现。

泉州富美宫王船巡境。富美宫供图

  挖掘“送王船”的当代价值

  “送王船”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广泛开展,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情感的重要纽带。

  “泉州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使其拥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世界各宗教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生根发芽,同时又以这里作为一个支点城市向世界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筱筠说,充分挖掘王爷信仰、“送王船”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对于推进全球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送王船’仪式被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马文化交往交流的一个纽带,更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送王船’项目是福建省第8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泉州深化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惠平介绍,2011年,“闽台送王船”这一民间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开始联合推动“送王船”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1月,“中马送王船协同保护工作组”成立。在两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工作组牵头制定《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计划(2021—2026年)》,以协同两国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开展该遗产项目的联合保护工作。

  “送王船”项目的申遗成功见证了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共享的历史记忆、传统智慧、仪式实践在新时代的蓬勃活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中国宗教报告》蓝皮书主编陈进国看来,“泉州‘非遗’项目别具特色,还有多个可以申报人类‘非遗’名录,如以太祖拳、白鹤拳、达尊拳等为代表的南少林武术。有些项目可以考虑联合申报。例如,可以推动南安诗山、安溪金谷的郭圣王信俗与新加坡等地的联合申报,永春岵山的清水祖师故里、安溪蓬莱的清水岩与海外的清水祖师信俗联合申报。”

  泉州富美宫:闽南“王爷总馆”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泉州富美宫在中断70年后,再次举行了“送王船”活动。研讨会上,播放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程俏俏根据这次活动拍摄的纪录片《神船通天:富美宫送王船仪式》。

  “‘送王船’习俗属傩文化,就是驱瘟逐疫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毛泽东主席在《送瘟神》诗词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表述,说的便是烧纸船、点蜡烛祭送鬼神、驱瘟逐疫的仪式。”泉州富美宫董事会董事长陈淑贤说,泉州富美宫始创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被誉为闽南“王爷总馆”,祀奉100多个姓氏的“王爷”。因地处晋江码头,水运商业发达,通达“南北台湾和南洋各海口”。

  但富美宫更著名的是王爷信俗中的“送王船”傩文化祭仪。“所谓‘傩文化’,就是驱瘟逐疫的古老风俗。”陈淑贤说,富美宫“送王船”傩文化祭仪结束后,任由“王船”漂到台湾,是王爷信俗传播至台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通过人员出洋,把王爷信俗传播到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如今,台湾的王爷宫庙和新加坡等地的王爷宫庙到祖庙进香者络绎不绝,已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400 多年来,富美宫的“送王船”仪式几经变化,从纸制王船到木制王船,再到制作木质“王船”模型赠送给台湾的分灵宫庙,体现了“两岸同文、同宗、同根,共同传承傩民俗文化”。陈淑贤说,近30年来,台湾有400多座宫庙来富美宫信俗交流、寻根谒祖,送给富美宫的对联“神明构造海峡道,春风唤起故乡情”充分表达了饮水思源、寻根溯源的情怀。

  现如今,富美宫内还存有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所立《重建鳌旋富美境武圣殿萧王府行宫》碑。近来,在清末泉州城南一家名为“新协丰”的账本文献上,发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初三“捐富美送船彩”的记录。这些史实都充分证明了泉州“送王船”仪式的年代久远。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刘守政认为,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是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地方性造神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是,“王爷”作为民间正神,以“代天巡狩”的姿态得到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广大信众的信奉和膜拜。从成神的历程看,王爷神大体上经历了阴阳失序、阴阳调和、阳神塑造的3个阶段。

  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夏敏也指出,“送王船”仪式中,最初作为瘟神的“王爷”,逐渐演变为闽台、东南亚部分滨海村落的全能神。“严肃的祭祀与活泼的民间艺术表演穿插进行,祭祀中的仪式装束(如参与打醮的道士身着华丽的道袍)和仪式艺术(如鸣鼓、奏乐、步虚、唱礼、祝神),与本地民间艺术(如高跷、神尪、舞旗、拍胸、阵头)同步进行,成为一种广场性和街头性的狂欢。”

  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独特优势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第四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杨文法表示,福建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五大宗教齐全,民间信仰十分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近3万座,各地供奉的民间信仰神祇超过千余种。既有山川日月等自然崇拜,也有先贤圣哲等人文崇拜。其中,妈祖太后、临水夫人、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广泽尊王以及王爷信仰,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闽台地区和海外侨胞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经过多年探索,福建已经逐步形成以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为抓手,以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为思路,以属地管理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为保障的民间信仰工作机制。民间信仰领域总体呈现和谐、平稳、有序的状态。”杨文法认为,要加强引导,确保发挥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关于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一是可以深入挖掘民间信仰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二是可以大力提倡民间信仰中弃恶扬善、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等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内容,引导民间信仰场所和信众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助困、雪中送炭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独特优势,开展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友好交流,增进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当然,民间信仰里也有一些消极、过时甚至腐朽的东西,要予以剔除。开展民间信仰活动,一定要本着‘彰显文化、抑制狂热、力戒攀比’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杨文法说。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宣教部馆员杨诗琪指出,民间信仰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背景下,民间信仰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遭遇了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城市改造、边缘化甚至是消亡的危险。

  “对于包括闽台王爷等在内的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我们应该从文化的高度来进行全面的审视与诠释。”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民间信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它将继续沿着自己的文化轨道不断前进。“要以‘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基本原则,把王爷信仰中教化社会、端正民风的道德意义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弘扬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俞灵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