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资讯  > 详细页面

送王船:人与海洋联系的纽带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于飞 2021年03月17日 阅读量:

  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送王船”传统一度中断了数十年,直到80年代,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才又重新恢复。2006年,以龙珠殿为代表的厦门“送王船”习俗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厦门市申报的“闽台送王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王船”植根于闽台地区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是当地“王爷”信仰的产物,王爷信仰的核心仪式就是“送王船”。在闽南方言中,“王爷”的称谓意味着尊崇、敬畏。王爷与妈祖是闽台地区最大的两个海洋神明,但是“王爷”并不是确指某一位神祇,而是一个类似的神的群体,各个王爷的由来也有不同的地方性阐释。由于王爷信仰是闽南地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形态之一,故几乎每个社区都有王爷宫。“王爷”主要通过信众举行“迎王”“送王”的仪式,在特定的时间乘王船到社区巡查,拯溺扶危,驱邪散福,御灾捍患,之后再返回天庭,故很多王爷宫并没有供奉王爷的神像,而是由“代天巡狩”匾代之。

  “送王船”自明清时期在我国闽南地区形成后,随着人口迁徙、“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传播到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一种特殊的海洋祭祀活动。目前,“送王船”广泛流传于我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华人聚居区,相关实践也见于台湾南部的沿海社区。此外,迁徙到我国沿海其他地区的闽南人后裔,也会在“送王船”仪式活动期间返回故乡参与当地活动。其中,我国福建厦门市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为集中传承区域。两地的“送王船”既有共性,又有地域性。在厦门,大多每三年或四年于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长期以来,“送王船”习俗在闽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送王船”仍然具有其历史价值、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其一,“送王船”是中国东南百越民族海洋祭祀文化的遗俗,其信仰习俗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我国东南地区各民族的变迁、融合、互动,虽使得“送王船”习俗呈现错综复杂的面貌,但其鲜明的海洋性特征仍是我们研究和探索我国东南地区早期先民乃至环太平洋西岸海洋文化圈海洋崇拜文化的重要线索。

  其二,“送王船”仪式的举行是一次社区内部的整合,是一次凝聚社区认同的过程。社区民众在参与“送王船”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中的集体仪式活动时,促进了社区文化认同和社会和睦。另外,“送王船”习俗有其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其所承载的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丰富了社区生活;其仪式贯穿着有关风险和灾难的持续性反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增强人们风险防范意识和灾难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减缓海难等突发事故给社区民众造成的心理震荡,具有重建社区联系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同时,“送王船”仪式有助于加强人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和可持续联系,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送王船”习俗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和展示舞台,为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送王船”仪式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王船”的传统制作工艺,活动期间的民间曲艺、舞蹈等文娱表演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艺术因“送王船”的持续性实践得以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和传承。因此,对“送王船”仪式文化的保护、发掘、整理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社会与历史意义。

  其四,“送王船”习俗是闽台地区联系亲人、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送王船”习俗随着早期开发台湾的移民而传播开来,目前已成为海峡两岸民众共同的信仰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信仰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由于台湾的“送王船”习俗根源在闽南,认祖归根的传统观念使得大批台湾信众常通过回闽南祖庙进香的形式与大陆同胞沟通联系。两岸利用血缘相通、神缘相承的关系,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解,沟通感情,在共同促进“送王船”习俗传承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从而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五,“送王船”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送王船”的跨国传播和跨文化融合,在人口迁移和海上贸易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密切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了群体之间、社区之间、族群之间的长期互动与和平共处。“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为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加强交流与联系提供了平台。这次中马两国联合申报的“送王船”申遗成功,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见证,是以非遗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实践。“送王船”的成功申遗,也有助于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作者:于飞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