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团结进步  > 详细页面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乐之地

——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调研组 2021年03月12日 阅读量:

民和县群众表演“社火”。 张德荣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地处西宁、兰州两大省会城市连接点的中心位置,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居住着汉、回、土、藏等30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占总人口的61.7%。民和县因“民族和乐”而得名,长期以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血脉相连、经济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始终保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民和大地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共享美好生活。石延寿摄

  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工作机制

  2013年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以来,民和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研究部署,充分发挥好“一把手”的关键作用,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工作。

  组织保障到位。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同考核,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动。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联创工作格局。

  制度保障到位。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联席会等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定期研究、经常督导。制定下发“1+10”的配套文件,建立健全领导协调、目标考核、宣传教育、共创共建、矛盾调处、经费保障、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8项工作机制,把涉及宣传教育引导、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10个方面的24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确保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经费保障到位。把强化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作为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整合交通、发改、扶贫、农牧、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等各项资金,用于创建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

  督促检查到位。充分发挥县人大、县政协的作用,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督查调研活动,每季度组织专委对各乡镇、各单位创建重点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县委巡察督查办公室、县创建办按照重点工作任务,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跟踪督查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牢牢抓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这一目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这一根本,把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扫黑除恶、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等各项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同步推动,共同谱写了全县各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图为民和县委书记杨海林(右一)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实地督导农业示范园科技。

  紧扣目标主线,突出创建主题

  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上下功夫。

  民和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民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精准发力,奏响脱贫攻坚强音。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民和县建立了“县有指挥部、乡镇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脱贫攻坚三级网络体系。近年来,累计投入近2.4亿元,对精准识别确定的125个贫困村的1.0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精准施策。实施专项扶贫“十大工程”,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2020年,民和县“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各项指标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如今,全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支撑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生保障更加有效,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民和县大力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十二五”以来,民和县依托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补助项目,累计投资2.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各方面条件持续改善。同时,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珍稀食用菌灵芝种植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让各族群众学会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民和县把脱贫攻坚伟大成果作为生动教材,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北山乡是青海省首个整乡易地扶贫搬迁乡,民和县在北山乡搬迁小区建立“党旗招展·北山振兴”展馆,通过一幅幅新旧对比的图片,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北山乡各族乡亲搬出大山天地宽的故事。通过全面深入宣讲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各族群众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交融互鉴,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和县是河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既是中原与青藏高原、西域等地政治、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汇合,是民俗文化的宝库。民和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民和县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传递党的声音,讲好民和故事,在推进民和发展的实践中聚合正能量,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强化理论政策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政治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实用技能、民族团结知识等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文明新风在乡村传播。同时,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有效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纳顿节”是土族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和县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建立“纳顿”传习所,使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举办“安召纳顿”艺术节,“纳顿”表演融入了汉、回、土、藏、东乡等多民族文化元素,突出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情节,“纳顿节”在当地也逐渐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节日。同时,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土族盘绣”和省级非遗“河湟刺绣”,成立刺绣协会,研发设计刺绣服饰及文创产品,对当地各族妇女进行专业培训,让刺绣文化在创新中传承保护发展,成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宝贵资源。民和县还积极举办花儿会、民间射箭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搭建创新交融平台,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顺应各族人口流动不断深化的形势,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和县积极创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相互嵌入。

  以创建“十进”为抓手,完善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民和县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景区、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十进”,加大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等的创建力度。“十进”立足各行业、各领域实际,分类推进,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比如,“进社区”以“各族居民心连心、共创美好新家园”为主题,开展“新服务、新风尚、新生活”等活动,努力打造民族团结和睦新社区;“进市场”以“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为主题,引导市场管理主体和经营户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吸纳各族群众就业务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开启创建跨省联创新模式。民和县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相邻,都位于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长期以来,民和、红古各族群众交往密切。民和县以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深化交通、农牧、住建、生态保护、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围绕共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共同种植河湟民族团结林、共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十个共同”,合力打造甘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一步促进两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民和县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图为“纳顿节”上的表演。 于江摄

  优化工作格局,凝聚创建合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基础性事业,需要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同参与。民和县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全民参与,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行各业共创共建、全社会联动联创、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格局,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合力。

  强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创建工作的政治基础。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民和县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抓基础、强堡垒、聚合力。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民和县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集中授课和现场培训、省内培训与省外培训相结合,实现培训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不断提高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校教学计划,纳入各类干部培训班学习课程,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先后选派17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充实村级党组织力量。全县7105名干部与790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认亲结对,扶贫扶志,带领各族群众心手相牵,进一步凝聚起决战贫困的强大合力。

  重基础,动员各行各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全社会共创共建机制。

  扩大创建覆盖面。全县57个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省市驻县单位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县8个社区均已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社区创建目标,全县22个乡镇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312个行政村已完成评选创建先进村304个,全县商场商铺、餐饮门店创建覆盖面达100%,全县工程工地创建覆盖面达100%。通过扩大创建范围,民和县织密创建网格,夯实创建基础,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植于各个社会细胞、体现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

  注重示范带动。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示范教育基地,培育了政务服务中心等一批具有综合示范效应的创建示范点,探索了满坪镇—中川乡—官亭镇—杏儿乡沿线串珠式的创建示范线,建成了北山乡—史纳学校—民镁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示范面,各创建示范单位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注重典型引路。全县有省、市、县各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6个、先进个人178个,为各行各业开展创建工作树立了标杆,产生了“选树一个典型、引领一个部门、影响一方群众”的辐射效应。

  固根本,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注重人文化理念。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信息接收习惯,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滴灌式宣传教育。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宣传片,宣讲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让真情温暖心灵,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以“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使各族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守护者和传递者。

  运用大众化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在连通民和县和兰州市红古区的川海大桥上摆放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雕塑,在市民健身广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在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灯箱、固定展板等,时时处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做到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画面、报纸上有文章、网络里有故事,形成了人人爱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显团结的浓厚氛围。

  打造实体化渠道。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民族团结课程,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每年9月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使民族团结思想深入人心,达到以月促年的效果。打造永录民俗博物馆、喇家遗址博物馆、北山乡“党旗招展·北山振兴”展馆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百合种植引领山区群众走向小康路。石延寿摄

中国民族报调研组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