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特色村镇  > 详细页面

元阳梯田是景区更是家园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胡四美 施颖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红河旅游热气腾腾,游人如潮。云南日报记者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上半年红河州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77.64万人次,同比增长10.5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56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2.07%;接待海外旅游者13.55万人次,同比增长6.74%;实现旅游收入124.53亿元,同比增长20.23%。魅力红河,不知不觉间成为旅游热土。其中,元阳梯田以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正跻身成为云南旅游新亮点。

  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

  在气象万千、流光溢彩的梦幻天际,若隐若现有农人于一泓泓、一阶阶美轮美奂的田间耕作。这真切的人间仙境,是梦幻红河的云上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哈尼山区全年雾期约有180天,形成茫茫云海时每天最长可持续15小时,当地有这样的民谣:“天和地隔得高,雨丝紧相连;山和山离得远,云海连成片”。上世纪80年代,经一些摄影家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开始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置身哈尼村寨,一缕缕晨雾轻柔飘过,初升的阳光下大山波光粼粼。身着哈尼服饰的男女走出蘑菇房,或挥锄修整田埂,或驱牛犁田。风微微吹过,水柔柔漾动,温煦的阳光照耀着,青山翠竹环绕的梯田、山寨,古朴宁静。

  这就是哈尼梯田,一份流传了1300多年的遥远记忆。既有炎炎烈日下耕山犁田的挥汗如雨,也有日落黄昏时村口老树下的悠闲自在,更有夜深人静围坐火塘边的寂寥与孤独。苍莽大山里生生不息的哈尼梯田,既是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更是人类如诗如画的鲜活历史。

  魅力文化 旅游热土

  千百年来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元阳梯田依然风韵犹存魅力不减,至今仍保持着日久弥新的生命力。红河哈尼梯田的魅力不仅在其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它还是文化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今天依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度同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湿地公园,成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并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三年,最直观的感受是带来元阳县旅游业的井喷式爆发,从2013年以来,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刷新着这里的旅游接待记录——2015年,游客人数突破160万人次,同比增长27.07%,实现总收入20多亿元。

  去过元阳梯田的游客有一种感受,那就是红河人内心对旅游的一往情深,还有行动上的满腔热血与雷厉风行。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局长张红榛说:“哈尼梯田不是纯粹的风景,而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是多功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们古老的家园。我们不仅仅是因为美丽的风景去发展旅游,而是在建设我们古老的家园,保护古老的文化传统。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了,才能吸引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一同感悟、分享、热爱哈尼梯田以及它所代表的智慧与宝贵遗产。”

  从申遗到今天,历届元阳县委、县政府确信,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就能把梯田保护好,只有梯田的主人才能保护好梯田,只有在农耕文明保护与民生保障间寻找平衡,实现世界遗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民众收入提高等多方面的共赢,才能留住哈尼梯田最本真、最鲜活的面貌。

  

  资料来源:云南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