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特色村镇  > 详细页面

卯寨的文化愿景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网 作者:王十梅 2022年01月04日 阅读量:

卯寨一景。李连和供图

  陇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今天的海东市乐都区在唐朝时曾长期为陇右道治所所在地。唐朝在乐都设陇右节度使,许多名将能臣曾常年驻守在这里。

  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是青海省的一个乡村旅游胜地。近年来,卯寨有了新的文化愿景,那就是让陇右文化华彩绽放。

  卯寨的历史悠久,它因地处官道驿站得名。如今的卯寨早已成为青海省有名的乡村旅游地。

  青海省地方史学者靳育德介绍,从宋代开始,河湟地区很多村庄就以“寨”为名。当时,寨是民间一种以家族为主体的自卫组织,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大部分寨围栅而立,设有寨门,有专人看守,寨门开关都有固定时间,寨民出入必须经过寨门,这样对大家的安全有保障。

  卯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卯寨沟内还有两个村庄——老庄村和扎门村。乐都区文化学者拉有清考证,卯寨可能修筑于明朝,当时为抵御西海蒙古入侵,河湟地区修筑了明长城以及许多堡寨。卯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中国古代旧式记时法中,卯时相当于早上5时到7时。卯寨之所以叫卯寨,可能是因为守寨军士每日于卯时点卯而形成的惯称。

  原乐都县政协副主席张超静曾到扎门村和老庄村实地考察,发现了古道遗址和边墙遗址。“卯寨地处古代官道附近,曾是重要的一处隘口。在老鸦峡未凿通道路时,这里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所经之地。”张超静介绍。

  在卯寨,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卯寨是古代的官道驿站,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卯寨附近安营扎寨,休整后于卯时拔营出发,于是便有了卯寨的称谓。

  历史上,卯寨经历过怎样的风风雨雨,人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史料中管中窥豹,但如今的卯寨早已成为了青海省有名的乡村旅游地。

  细细品读卯寨,你会发现卯寨有着两张面孔。人们最容易捕捉到的是卯寨的生态面孔,而它的另一张面孔便是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卯寨的根与魂。

  八月,正是卯寨最美的时候。遥望青山苍翠、烟雨迷蒙,近看亭台楼阁、花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多少西北人所艳羡的江南风光,如今在卯寨处处可寻。

  数年前的卯寨可并非如此。那是“两面荒山一片天,太阳出来晒死人”的地方,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就是走出这条山沟。李连和是新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当年,为了能吃饱饭,他20岁离家,在外漂泊35年。当他完全有能力在城市立足时,他发现自己根本斩不断那份刻骨铭心的乡愁。于是,他回到了家乡,自筹资金两千多万元,绿化东西两面荒山三千多亩,植树几十万棵,昔日光秃秃的大山披上了绿装,新庄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当时我就想,先把山绿起来,然后把环境弄好,再把人引进来,之后把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李连和说。七年时间,他成功了,他和卯寨的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如果说,生态是卯寨的血肉的话,那么文化便是它的灵魂,这是卯寨的另一张面孔。

  在卯寨,乐都八景述说着乐都的千年往事,四合院里古朴的建筑传承着西北建筑之美,地道的农家特色美食传递着河湟美食文化……很多人觉得,卯寨是体验河湟文化的一个好去处,其实在李连和心中还深藏着对另一种地域文化——陇右文化的情愫。

  青海省历史文化悠久,考古证实,早在2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盘点青海文化家底,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宗日文化……古代文化遗产可谓繁花满树。可多年来,唯独陇右文化不被人们所熟知。

  乐都曾是陇右文化的核心区,挖掘和钩沉陇右文化对提升青海人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陇”为甘肃的简称之一,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陇右文化与青海无关。但实际上,乐都在很长时间都是陇右文化的核心区。

  “陇右”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末魏初,是古地区名。陇指的是陕甘界山的陇山(今六盘山)。古代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所以将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陇右(也称“陇西”)。当时,青海的广大地区皆属于陇右这一地域范围。

  乐都,是南北朝时期鄯州的州治所在地。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初年,鄯州一直都是河湟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纷割据。唐高祖武德年间,西北地区的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和凉州李轨纷纷举兵攻唐,西北大乱。为了平定西北两个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先是派大军攻打西秦,薛仁杲兵败投降,随后,李渊又遣使者到吐谷浑,希望吐谷浑与唐共同抗衡李轨,不久李轨被擒。李渊在平定薛举、薛仁杲和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进一步认识到了西北的重要性,于是便在青海东部设立了鄯州和廓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唐朝根据山河形势、地理方位,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十道。有史学家称,十道的划分是中国地方建制史上的创举,尤其是北方诸道的规划,对唐代的国防极为重要。

  在这十道中,陇右道以鄯州为中心。《唐六典》记载,其范围“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与吐蕃,北界朔漠。”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它包括今甘肃省、青海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

  十道刚划分的时候,并没有行政长官,到了武周二年(公元691年),朝廷才派遣御史台大臣充任十道存抚使,但这仍是权宜之计。直到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边防机构,各道开始设置大总管或大都督,总管各道事宜,鄯州都督府置于乐都。后又设置节度使,为各道最高军政长官。

  青海省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进京多年来热心于陇右文化的研究,他介绍,陇右首任节度使为右骁卫将军、陇右防御副史、太原郡公郭知运。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他在陇右节度使任上时,陇右地区安定祥和,发展迅速。据史书记载,陇右道是唐朝前期军事单位最多的一个道,辖区驻军达7.5万人。当时,陇右道所辖诸军、守捉、城堡遍布唐蕃交界处。

  继郭知运为陇右节度使后,先后又有十多位能臣名将接任陇右节度使之职,如王君廓、张忠亮、盖嘉运、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王思礼、郭子仪等。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哥舒翰。唐代有诗人写诗赞颂他的勇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在多位节度使的管辖下,陇右地区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唐朝渐渐失去了对陇右的控制。

  “陇右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乐都作为陇右文化的核心区,对发掘和钩沉陇右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考证陇右文化,对提升青海人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张进京说。

  李连和有一个文化愿景,就是通过重建陇右节度使府呈现陇右文化的历史底蕴。

  史书记载,陇右节度使辖治陇右12州,陇右节度使府驻鄯州。但是陇右节度使府具体位于鄯州的哪里,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李连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乐都人,他有一个文化愿景,就是在卯寨重建陇右节度使府。他希望抓住乡村振兴的好时机,好好挖掘和再现陇右文化,提升乐都人乃至青海人的文化自信。这是他作为一名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

  李连和介绍,卯寨地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与唐蕃古道的所经之地,这里也是河湟文化、南凉文化和陇右文化重要的辐射区。李连和希望以后卯寨不再单纯是旅游网红打卡地,而是青海文化的涵养之地和荟萃之地。

  如今的卯寨是青海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李连和认为,在卯寨建陇右节度使府是时势所需。

  2021年8月15日,重建陇右节度使府研讨会在卯寨举行,来自青海省内的多位文化学者、建筑专家、生态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为在卯寨重建陇右节度使府出谋划策。

  建筑专家建议,未来重建后的陇右节度使府,形制上应该按照唐式建筑的风格,采用土木结构或夯土形式建造,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展现西北的地域特色。

  生态专家认为,重建陇右节度使府,首先要做好规划,将历史、文化、生态、生活等融入其中,在景观的打造上要多查史料,尽量恢复当时的生态景观。

  文化学者则建议,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重建陇右节度使府绝对不能伪造历史。乐都是青海省的文化之乡,挖掘古鄯州文化,钩沉陇右文化,可以提升青海人的文化自信。重建陇右节度使府这一陇右文化的标志物,可以带领大家回顾历史,追溯繁荣的陇右文化。

  卯寨有两张面孔,生态面孔赏心悦目,文化面孔日渐明朗。陇右文化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与河湟文化、彩陶文化一起厚植于卯寨,卯寨也会完成从旅游打卡地到文化打卡地、传播地、涵养地的华丽转身。

作者:王十梅

  资料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