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民族风情  > 详细页面

武汉书架 《走进五十六道门(三)》:民族之美淳厚悠远,犹如开坛陈酿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周元 2020年09月10日 阅读量:

  2018年8月14日首个“武汉书架”正式落户江汉路新华书店,包含武汉题材、武汉作家、武汉出版、畅销武汉等元素的200余种1000册图书,均在这里供读者阅读、购买。为了让读者及时了解“武汉书架”图书,“阅读武汉”亦正式推出线上“武汉书架”专栏,介绍上架精品图书及背后的故事与艰辛。

  古语有云:“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这便是旅行的意义。

  真正的旅行者,多信奉“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已然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飞越大洋,横跨大陆,却也有人依旧执着于探寻在大自然鬼斧神工掩映之下的隐秘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周元先生无疑是这样一位“固执”的旅行者。自2008年9月那次说走就走的泸沽湖之行后,他背着行囊,走进大山,推开一道道民族风情浓郁的大门,走进一个个民族情感质朴的家庭,先后寻访了40个少数民族。

  这每进一道门,是走进一个民族;走进五十六道门,则是走进五十六个民族。

  

  既有理想主义者的信念,亦有现实主义者的笃行。借由文字,他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一点一滴地记录了下来,并汇聚成了一本本精美的图书,“走进五十六道门”系列丛书出版到今天,已经出到了第三辑。

  心中有情怀,笔下成波澜。周元先生在《走进五十六道门(三)》的自序中感慨地写道:“一张张展现少数民族风情的照片,一段段浸透质朴民俗温情的经历,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记忆。印象中,几乎每到一地都有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吃饭、聊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体验环节,有时还要住上一宿。进一道门,这是缘分;抽一支烟,消除陌生;吃一餐饭,打成一片;喝一杯酒,成为朋友;以至于‘进门、吃饭、喝酒、聊天’成了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成为走进五十六道门的几个关键词。”

  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跟随作者的视角,深入祖国的边疆旷野,解读古老纯朴的民族文化内涵,遥望奇特的自然景观,体验民族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舞蹈歌娱、富有古韵的民居、原生态的美食等民风民俗民情,开启一场探寻原生态少数民族的风情之旅。

  五指山下的黎族女收藏家王秀芹

  

  王秀芹的最大收藏品:黎族谷仓

  走进王秀芹的藏品室,仿佛走进了一个黎族文化底蕴深厚、黎族风情浓郁的古董世界,一个个、一件件收藏品,无不向人们讲述着已经逝去而又被王秀芹生拉硬拽找回来的黎族历史。

  由于面积太小,王秀芹的藏品只做了简单的分类。尽管这些藏品来之不易、十分珍贵,但也只能叠放在长椅上,摆放在地上,或挂在简易的木架上。尽管显得拥挤,但它们依然井然有序。

  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珍品,是黎族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大、文化品位高、技术高超的织锦工艺品,是黎族“贡品”之一。

  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的黎锦,绣制精巧,色彩鲜艳,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

  在王秀芹的藏品室里,黎锦绣制或装饰的黎族服饰、妇女筒裙、儿童摇兜等各式各样的藏品琳琅满目。黎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

  

  摸你黑狂欢节

  每年五一节,沧源佤族有一个“摸你黑狂欢节”。随着主持人宣布摸你黑狂欢主题活动开始,激情高亢的摇滚乐《摸你黑》顿时响彻广场。人们开始竞相追逐,用摸你黑神药“娘布落”互相涂抹。顷刻之间,摸你黑广场气氛狂野,万众倾情,泥浪翻滚,狂热抹黑。不分男女老少,尽管素不相识,人们互相涂抹,相互祝福。抹黑一脸,快乐一年;抹黑一身,幸福终生。

  有的人生硬地抹,不管头上、脸上、身上,一上来就呼呼啦啦抹上几把,不由分说;有的人斯文地抹,只要看见你身上还有可以抹的地方,就顺手给你抹上一两把,当然,也不会讲客气;有的人柔情地抹,抓上一把“娘布洛”,在你身上某个部位轻轻地来回涂抹几下;有的人礼节性地抹,轻轻一抹,点到为止;还有一种“摸你黑”令人难忘,那就是温馨地抹:对上了眼神,互抛一个微笑,然后在对方的脸颊上轻轻地抹一把……感觉真好。无论何种形式,互相抹黑已是一种表达热情、传递友情的方式。

  摸你黑广场上空回荡着“太阳太阳摸你黑,月亮月亮摸你黑……”的摇滚歌声,震耳欲聋的分贝把狂热的气氛渲染得更加躁动,所有人都被“参与、参与”的欲望支配着,陷入“抹黑、抹黑”的冲动中无力自拔。

  俸花和她的象脚鼓舞

  

  和俸花学习跳象脚鼓舞

  傣家人温柔良美、热情好客,是一个懂得满足、充满快乐的民族。他们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喜庆集会,并把参加吉庆活动统称为“赶摆”。在傣家人的日常生活里,几乎月月有节过,月月要“赶摆”。傣家人“赶摆”一定离不开象脚鼓,欢乐的摆场如果没有象脚鼓的身影,傣家人便觉得不是“赶摆”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铓锣伴随着鼓声响起,傣家人就会自发地欢聚一处,踩着欢快而浑厚的鼓点载歌载舞,跳起自己传统的集体舞——“嘎秧”,而宛如长龙般“嘎秧”队伍的中央,出彩的必定是象脚鼓的表演。

  临翔区的傣族象脚鼓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突出中小型,注重轻便型,体现地域实用型,有长、中、小三种鼓型,但主要流行中小型象脚鼓,仅用于在临翔流行的女子象脚鼓舞表演。

  俸花从父亲家里存放的几只象脚鼓中挑选了两只鼓身上系着黄色绸带的中型象脚鼓,抱起一只斜挎在左肩上,一边介绍一边示范起来。

  跳象脚鼓舞时左肩挎鼓,左手抱鼓,鼓身呈斜躺状。鼓面朝前,微微向上;鼓尾朝后,微微向下。击鼓时以右手为主,右手上扬划弧状向下敲击鼓面,一般用拳或掌敲打。跳熟练了,水平高了,有时也能随着舞步的变化,用肘、膝、足跟等部位击打鼓面。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俸花身上的那只象脚鼓发声了,一下子打破了这座傣家小院的宁静。

  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缺一不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那些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虽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大都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延伸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有着不可复制的美丽,犹如刚开坛之陈酿,芳香四溢。

  或淳朴深沉,或粗犷洒脱,或流光溢彩,作者经过亲身体验后,于书中所述的各个民族之美,在这一篇小小的推文中自是讲不透,说不完。

  那么,其他的精彩故事,就交给你们去书中一一探索吧,相信你们一定会满意而归。

  

  《走进五十六道门(三)》

  作者:周元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图书简介

  本书共计20篇游记,约20万字,图片70幅,图文并茂。本书是作者旅游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描绘了云南省、海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以及名人名物。在走进五十六道门的过程中,作者以吃一顿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饭为契机,喝一杯少数民族酿的酒,话一话家常,就和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打成了一片。作者从自己的视角走进五十六道门,深入祖国的边疆旷野,解读古老纯朴的民族文化内涵:奇特的自然景观,体验民族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舞蹈歌娱、富有古韵的民居、原生态的美食等民风民俗民情,开启一场探寻原生态少数民族的风情之旅。

  作者简介

  周元,男,原武汉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长江日报》特约专栏作家,已出版图书《走进五十六道门(一)》《走进五十六道门(二)》《走进五十六道门(三)》。

  文字|周元 高文君图片|周元

  视频|周元排版|高文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