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亚”是怒族最喜欢使用的传统古老乐器,其形状酷似琵琶,因此也被称为怒族琵琶。“达比亚”虽有琵琶之称,但其形制要比琵琶更为古老,琵琶在唐代传入中国之初就已经有了品位,而“达比亚”至今仍无品位。
“达比亚”大多采用楠木或黄桑木挖凿而成,全长65厘米左右。共鸣箱呈梯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正面蒙以松木或杉木面板,在板的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出音孔。琴头平顶无饰,两侧置有四个木制弦轴,系四条同等粗细的琴弦,过去使用羊肠弦,现多改用钢丝弦。琴颈短而宽,表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演奏时,将共鸣箱置于胸前,琴头斜向左方。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发音。“达比亚”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表现力,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在演奏时,乐手们兴之所至,往往会改变持琴姿势,变化出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等多种花样。有时把琴举过头顶,反持于右肩上歌舞,颇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
关于“达比亚”乐器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怒族孤儿,他从小失去了双亲,独自居住在深山的岩洞里,生活十分凄苦。一天,他找来一块黄桑木树干,掏空后做成了一件“达比亚”。每当夜晚,他就弹起这件自己制作的乐器来排解寂寞,抒发情感。清脆琴声感动了山寨里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她走出家门与孤儿结为夫妻。从此,“达比亚”在怒族中流传开来,成为怒族最喜欢的传统乐器。
“达比亚”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无论是上山狩猎、下田劳动,还是外出远游、探亲访友,怒族人都习惯随身携带 “达比亚”。在怒族人的婚嫁喜庆和风俗节日里,“达比亚”更是不可缺少的乐器。“达比亚舞”是怒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主要以“达比亚”来伴奏,用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了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等多种生活内容。“达比亚”也是怒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喜欢使用的媒介,怒族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不用语言而喜欢用音乐来交流感情。男青年多采用弹奏“达比亚”向姑娘表达爱慕之心,女青年则多用“口弦”回答,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挎包是深受怒族人民喜爱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挎包深、宽各30厘米左右,是用麻织品精心编织而成。通常的式样是,用长方形白布做衬里,用长宽相同的各色布条横嵌在挎包的上部和两边,然后用彩色鲜艳的绒线绣出与横布条垂直的三条绒线和两条平行绒线,分别代表高山和江河。挎包的底部配缀两块红布条,有的也配缀穗子。挎包色彩鲜艳,既美观又实用。怒族人民出行,都要背着挎包,装着随身必备用品,如火柴、烟盒、零用钱等等。挎包通常作为未婚女子赠送送给情人的定情之物,也是赠送贵宾和知己的珍贵礼品。
“达比亚”与民族小挎包体现了怒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由此构成的吉祥图案表达了怒族人民乐观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达比亚》
2.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