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体育 >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详细页面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来源: 作者:魏 芳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8日 浏览量: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传。在齐国(春秋战国时,青州隶属齐国)有一孩童,不小心将球踢破,羽毛露了出来,他急中生智,用一细线将破球从中间缠了一下,形成月牙葫芦状,上为羽毛、下有皮革为托,不想由于阻力增加,踢起来更加稳健。这就是毽子的原型。后经过改进,以公鸡花翎为主体的鸡毛毽产生。由唐到宋,鸡毛毽已定型,踢法也有大的改进,踢毽的花样、名称和毽子的制作技巧基本上已与今天相同。

  据花毽老艺人李贤臣介绍,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青州建立“满洲驻防旗城”。当时,旗城一位王爷擅长踢花毽,并为皇上表演,皇上看后龙颜大悦,受到重赏,花毽也因此在京津地区广为流传。那时的青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踢毽更广泛开展。老艺人杨庆来等4人围井踢毽,时间长、花样多而毽不坠地,成为青州一绝。青州花毽运动,也因它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并传承至今。

  青州花毽以花毽制作、踢毽运动和花样比赛为基本内容。花毽分一般毽、比赛毽和艺术毽。一般毽的制作过程首先是要选毛,以白色乌鸡绒毛为最佳,其优点是柔软不易断,容易上色;其次是染色,把绒毛染成红、黄等五颜六色,使其绚丽多彩,具有观赏性。花键的毽身是用一根不易折断的尼龙杆为主,最多分5层捆扎,1层1至2根,2层3根,3层4根,4层5至7根,须长度一致,前左后右对称,使其不偏不歪,弹力好,落地稳,其高度不超过15厘米;最后是制作毽托,用一元硬币大小的皮革做垫,中间穿孔,用皮革作毽绳穿起,配有垫钱两个,其分量不超过15克,然后将毽身、毽托用细线捆牢,即成完整的花毽。比赛专用毽的制作程序与普通毽一样,主要选用上等优质羽毛如火鸡毛、雕翎毛等,每支毽最少2根,造价较高。观赏毽属于工艺品,其制作随心所欲,花样百出,20厘米、30厘米、1米至2米等都有,各种绒球需6、8、20、40个不等,一般不实踢,只供欣赏把玩。

  踢花毽讲究身形架步优美、心意相随、眼到脚到、反应灵活、人随毽舞、毽随人转;低踢毽如彩蝶飞舞,高踢毽如凌空飞燕。平时踢毽健身,比赛时以花样多少、难度高低、时间长短、动作优美程度为考核标准。青州花毽分单人踢和多人踢,多人踢是单人踢的组合,难度更高,但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更强。青州花键花样繁多,有108种。其中较为精彩的有连升三级、鸳鸯拐、大蹁马、童子拜佛、转印、凤凰摆尾、垂首龙等。现在,青州花毽爱好者们还在不断创新,编排练习一些新的花毽花样,如云驼三山秀、毽穿云门洞、洋溪晚钓等。

  花毽以高超的毽技、灵活的步伐和优美的动作著称,如想踢好花毽,必须掌握花毽技巧。经过辛勤的努力和科学的训练,抓好提高控制毽的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才能取得成功。要提高控制毽的能力,能够支配毽子,让它随人的意志去运动;要熟悉并掌握毽的性能,包括毽的弹性、重量、运动中的阻力等因素;还要熟练掌握各种踢法的技术要点,比如用力大小、用力角度以及怎样赋予毽子在空中正确的运行轨迹等。最后总结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创新,在速度、耐力、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方面加强练习。

  从蹴鞠到“蹴毛丸”,再到花毽,青州花毽成为一种既能踢又能观赏的艺术珍品。在运动竞技中,它使全身每一个部位都得到充分锻炼,既醒脑练眼、强身健体,且操作简单、易于普及,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育竞技运动。在制作毽子和花毽花样的表现中,青州花毽充分考虑和掌握平衡和力学原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青州花毽不仅毽子色泽艳丽,制作完美精良,且花样丰富,踢毽技巧从流传的十几种发展到66种之多。其灵巧多变、刚柔相济,使人赏心悦目,有极强的震撼和感染力,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近年来,青州市成立花毽协会,设立培训、辅导、联络站及分会,有系统、有计划地培训协会成员。同时,市政府共投入50多万元,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请花键传承人在青州古街现场表演,授徒传承。另外,积极申报各级非遗保护项目,现在,青州花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下一篇: